医护人员向何伟鞠躬致意。
据江淮晨报报道 21岁,正是追逐人生梦想的年纪,但是对于安徽大学大三学生何伟(化名)来说,却无法继续感受生命的美好。因为脑动脉瘤,在连续抢救20多日后,被判定为临床死亡。昨日下午,何伟捐献出肾脏、肝脏和眼角膜,成为我省首位捐献器官的在校大学生。何伟的父亲告诉记者:“一直希望他能快乐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做不到第一点,但是做到了第二点。”
“没想到这是孩子的最后一通电话”
3月10日上午,刚过完自己21岁生日的安徽大学大三学生何伟,突然感到头部剧痛,他第一时间想到自己4年前查出的脑动脉瘤。
2014年,家住马鞍山的何伟正在读高二,同样因为头疼,父母带他来到南京一家医院检查,没想到却在脑部神经最密集的位置,检查出脑动脉瘤,为了不影响学习,一直迟迟没有做手术。随着多次复查,情况一直良好,一家人原以为脑动脉瘤会逐渐好转。
但是,3月10日上午,因为剧烈的头疼,何伟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妈妈,我的动脉瘤好像爆了,我的头好疼,快来救我。”说完这句话,还没等妈妈仔细询问,何伟就昏迷了过去。在被同学及时发现后,立刻送往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抢救。
而他的父母在电话挂断后,立刻从马鞍山出发赶到合肥。当他们来到医院时,何伟已躺在重症监护室里,身上插满了急救的管子,“一切都很突然,没想到那是孩子最后一通电话。”何伟的父亲何超(化名)说道。
医生告诉记者,送到医院时,何伟的颅内已大量出血,陷入昏迷,也没有办法立刻进行脑动脉瘤手术,只能进行脑室穿刺引流手术,病情很不乐观,但经过急救,情况基本稳定了。
他的器官将至少能帮助5个人
住进医院后,何超每天都守在重症监护室外等候医生出来,希望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儿子最新的情况。
在守候的同时,何超也注意到在医院的宣传展板上,介绍着器官捐献的流程和意义,在考虑一番之后,他第一次找到安医大二附院器官捐献协调员张明,表示如果孩子最后没有机会康复,他们愿意捐献孩子的器官。
“这让我十分意外和感动,因为思想观念问题,很少有家长主动愿意捐献孩子的器官。”张明告诉记者,虽然当时他们提出这方面的意愿,但是由于何伟的病情出现转折,并未达到捐献器官的标准,“孩子还是有救治的希望,所以第一次提出捐献时,我希望他的父母再等等,多考虑一会。”
张明介绍,在4月1日晚上,何伟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血压、心率等各方面体征数据下降,同时失去了自主呼吸,在进行评估之后,被判定为临床死亡,达到器官捐献的标准。
在得知儿子病情后,何超和妻子第二次向张明提出捐献儿子器官的意愿,院方也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于是,4月2日上午,在合肥市红十字会的见证下,何伟的父母签下了器官捐献协议书。
合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何伟此次捐献两个肾脏、肝脏以及两个眼角膜,将至少能够帮助5个人。“同时从省红十字会确认,何伟是我省首位捐献器官的在校大学生。”工作人员说道。
辅导员和同学纷纷来医院送别
昨日14:30,父母在重症监护室与儿子作最后的道别后,何伟被送往手术室。何伟的同学和辅导员也来到医院,送别何伟。
何伟的辅导员告诉记者,在校期间,何伟是个老实、低调的孩子,在班里和同学相处得十分融洽,而且平时学习十分努力。今年大三下学期开学后,何伟正在准备考研,“住院后,他在网上买的考研书籍也刚送到宿舍。”辅导员说。
“今天班里也来了数十位同学来送别,大家十分不舍这位同学。”辅导员说,在悲痛的同时,他们也为何伟捐献器官感到十分骄傲。“今后我们也会以他为榜样,宣传他的事迹。”
“他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失去独生子之后,此前一直坚强、没有掉过眼泪的何超,红着眼眶看着手术室。他哽咽地告诉记者,“我从小就教育他要乐于助人,平时能够帮助别人的事情,他肯定愿意做,所以我觉得儿子也会同意器官捐献的。”
何超称,从初中到高中,儿子一直是班里的“劳动模范”,遇到苦活累活都是第一时间去做。“以前上学时,他的教室在四楼,每次教室里的饮水机换水,都是他主动扛水桶,所以班级每次评选劳模时,都是他当选。”何超说。
何伟从小喜欢篮球,房间里张贴了各种军事海报,立志要考上军校。但是自从检查出脑动脉瘤之后,为了照顾身体,他只好放弃了梦想。
“在孩子人生的最后阶段,我希望他能够多救几个人。”何超告诉记者,他一直希望儿子能够快快乐乐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今他的器官能够至少帮助5个人,也算是做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