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福祉的内在要求。为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决策部署,2014年12月,河北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保障河北绿色崛起的意见》,提出河北到2017年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几年来,在中国气象局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双重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河北以省部共建项目为抓手,协调推进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建设,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效益凸显。经河北省经济研究中心评估,河北如期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阶段性目标。
一、防灾减灾篇——现代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更加精密高效
河北以习总书记的防灾减灾新要求为基本遵循,将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了“三四五六”新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降到了年均1%以下。
建立了三级严密的组织责任体系。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防御中心,乡镇、街道基本实现信息服务站全覆盖。以防御重点单位和行政村为重点,组建了7万余名信息员队伍。95%县(市)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城乡安全网格化管理职责。
建立了四类严格的法规标准体系。颁布实施了《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3部地方法规和1部应急预案,在全国率先出台暴雨、暴雪、寒潮等7种气象灾害防御政府规章,制订了14项地方标准,确保政府、部门和社会依法防御气象灾害机制落地生效。
建立了五种高效的科技支撑系统。开展了致灾条件监测预报预警,干旱、森林草原火险、地质灾害等风险评估预警,省市县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指挥、科普宣传等业务。建成精细到乡镇的灾害防御基础信息数据库,预警信息实现村屯全覆盖。
建立了六项有力的风险管理制度。开展了分灾种的灾害普查和区划,县以上政府制修订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了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重大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等业务,省政府连续6年实施气象防灾减灾专项绩效考核,引导各市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二、气象服务篇——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更加精准便捷
河北坚持支撑决策、服务民生、促进生产,主动适应和靠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两翼”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公共气象服务更加主动及时、优质高效。
决策气象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建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系统和决策服务平台,通过微信、短信、手机客户端实现重大气象灾害第一时间报告党政主要领导。积极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筹备提供气象科技支撑,高质量完成秦皇岛暑期办公、APEC会议等重大活动服务。
城乡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各级政府公布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增加中高端气象服务产品供给,普惠性产品每天达60多种。发展针对不同受众的APP和电视服务,电台节目达42档,日直播70分钟。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稳居85分以上,年均直接经济效益25亿元。
专业气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面向现代农业、交通、海洋、能源、旅游等主要经济产业做好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建成马铃薯等11个特色农业气象分中心;监测预警服务无缝隙覆盖全省6502公里高速公路和120家旅游景区;为68家风电场、100余家光伏电站提供数值预报服务;曹妃甸、渤海新区、北戴河3个海洋预警中心正式运行;在全国率先成立环境气象中心,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准确率达87.5%;石家庄国家级飞机人工增雨和科学试验基地即将投入使用,空地一体化人工增雨防雹业务体系基本形成,年增水近30亿立方米,防雹面积800万亩。
三、气象基础业务篇——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更加精确智慧
河北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综合地面气象观测站网,信息化支撑作用凸显,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
综合观测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建成由卫星、雷达、地面气象站等组成的天地空立体综合观测和数据采集系统,面向农业、交通、海洋等领域建成专业的气象观测系统,全省运行各类气象监测设备6900余套,站网密度达5.2公里,观测频次达到分钟级。
大数据共享应用能力显著提升。水利、环保、交通等部门3144个气象观测站数据实现实时共享和资料汇交。建成大数据中心,产品达3类190种。建成横向一体、纵向集约的省市县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和内部信息共享平台、公众服务云平台。
预报预测预警能力稳步提高。天气预报由站点向精细化格点转变,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2%,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36分钟,暴雨预报质量全国第二。在代表气象行业最高水平的观测、预报、影视服务三大全国竞赛中,连续数届获团体第1名或第2名。
四、气象科技人才篇——现代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更趋高精尖
河北大力实施科技引领和人才优先战略,构建聚焦核心技术、开放高效的现代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为气象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创建了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飞机人工增雨和科学实验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近5年,科研经费累计投入超4000万元,争取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实施了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高技能人才、青年英才和管理人才“五类”人才建设工程,拥有国家级首席1名,二级研究员1名,正研级高工17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名,41人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高职称、高学历人员比例逐年提高。
五、气象治理篇——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更加精细科学
河北紧扣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气象治理现代化,加快完善与气象现代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保证。
双重管理机制实现协调发展。落实双重计划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省部共同明确重点项目、投资渠道和年度安排。高效落实双重财政保障机制,省、市、县三级政府明确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十二五”期间省部投资近20亿元,投入比接近1:1。落实双重机构编制体制,地方机构达到257个、编制561个,中央与地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新型气象事业结构基本构建。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气象改革,调整优化行政管理职能布局和事业单位机构职责,推动行政管理职能履职落地、事业单位公共气象服务职责强化。大力扶持社会和市场气象服务主体,在防雷、人影等领域逐步放开社会企业参与气象服务。“政、事、企”分开的新型事业结构框架初步建立。
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全国文明单位4个,5人次获全国劳模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郭迎春家庭”作为全国气象部门和省直唯一代表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和十佳“全国孝老爱亲最美家庭”,受到习总书记接见。
新时期,气象人将继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河北中心工作,以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在创新、改革、开放、融合、质量上集中发力,确保在2020年前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