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2月23日电 题:“微更新、再激活、细治理”——上海推进乡村振兴塑造城市“后花园”
新华社记者李荣
在沪郊嘉定区,记者与当地的农委副主任姜洪兴聊起乡村振兴的话题,他告诉记者,嘉定将划定“红线”保留保护近40个“有年头”的行政村。村庄这个形态,不会在大上海消失。
上海市农委相关人士说,在大城市,同样有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空间。都市里的乡村,应该成为城市“后花园”。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的“更新”,使之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记者在走访沪郊一些乡村时了解到,当地对“更新”用了一个“谨慎”的词:“微更新”。记者采访发现,他们的“谨慎”,是为了更精心地保留和保护乡村的原有风貌和良好民风民俗。
嘉定安亭镇向阳村党总支书记夏明说,这里的村庄风貌布局,就是“沿河”的特色,河岸人家,周围有小小竹林和广大水田。这是江南水乡的“风貌”,乡村更新不能“更”掉这种古风古貌,而是在保留保护好乡村特色风貌的前提下,“输入”现代生活的便捷。
前不久,包括安亭在内的沪郊一些特色小镇,在小镇发展和乡村振兴上形成了一个共识:上海不仅需要大城繁华,也需要小镇美丽。应尊重现有的小镇历史风貌和乡村肌理,注重传统文化和小镇精神的传承,在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风貌等方面进行“特色”建设,不推倒重来,不贪大求全。
乡村振兴,还离不开乡村功能的“再激活”,并且在城乡交融中发挥乡村的活力。在嘉定华亭镇毛桥村,新近传出恢复和重塑乡村“集市”功能的消息。集市,古来就是农村“人流、物流和情感交流”的载体。毛桥村集市推进办副主任徐占松认为,恢复农村集市,一定程度上是“恢复农村的活力”。
沪郊的枫泾古镇,则着力在农业创新上进行功能的“再激活”,形成了长三角农创一体化平台,把新型的“双创”机制引入现代农业的要素组合和交换中,农技专家的成果、农业风险投资与农场、合作社的产销有了共同的“对接土壤”。
乡村振兴,更离不开乡村形态和环境的“细治理”。在沪郊金山,正在推进“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的战略,重塑都市新型农业供给,形成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四个优势主导产业,通过新型服务链的打造,把农业的经济、生态与服务功能融合起来,让新农业对接市民绿色生态新需求。以前杂七杂八的“乱搭建”逐渐被清除,形成了一批农业旅游集聚区和郊野公园,引入了网格化的精细治理,每个“网格”都有专人和志愿者保清洁、保平安。
上海城乡正在形成一种双向“反哺”:城里人下乡休闲旅游,反哺农村;农村以绿色生态,“反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