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春运大幕的开启,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回家”这个话题又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春节,你会怎么过?你会用什么方式和家人团圆?回家过年的意义究竟何在?该到哪里找寻年味儿?即日起,长城新媒体推出“过年,回家”观察系列评论,与你e起迎新春,寻年味!
春运至今已开展30多年,近年来40天的春运、近30亿人次的出行,被世界称为“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近日,2018年春运大潮正式拉开帷幕,官方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8亿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但增速较前几年明显放缓。
春运,一个让人又喜又忧的词汇。“喜”的是即将回归家庭的怀抱,回到那梦境中那心中挂念、常思常忆的地方,让乡愁暂时得到安放。“忧”的则是艰辛的回家之旅,一票难求、道路拥堵等因素,与焦急的等待情绪共同交织成“回家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但在公共交通面临挑战之余,还有一项“大考”不容忽视,就是旅者文明程度的提升。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春运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不仅在于交通运输的忙碌,还少不了对公众“素质”的无奈。诚然,越是归心似箭,也越是容易产生焦躁情绪,但眼下,不讲秩序、不守公德的旅人形象时有存在。在车站、交通工具内部,依然有乘客忍不了一时之“瘾”,非要吹出几口烟圈才算舒坦,却让他人健康遭到危害。有的“热门”车次一开始检票,却拥挤异常、喧哗嘈杂,场面一度“失控”,任工作人员怎么组织都不管用……这些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公众的顺心归家之路增添一丝“烦恼”、带来一抹“凉意”。
正如媒体的一句话说得好,“你,就是中国!你怎样,中国就怎样!”的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要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来维护的,更需要高水平的社会文明氛围来保障。而公民素质的提升更是关系到全社会的幸福程度。就拿春运来说,即便是临近30亿人次的庞大数量,只要每一个人在旅途中都能始终保持那一份对他人的理解、对规则的维护、对秩序的遵守,一切事务必将形成稳步推进、有条不紊的好节奏,何愁归途不畅?公众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序,没有人是“旁观者”。
当然,就目前而言,我国公民的文明程度早已达到了新的高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持续不断地释放着“中国热度”。但我们仍需在保障春运畅通,不断加大交通设施投入、调度的同时,更应当守好公共文明的提升这片“责任田”,毕竟我们离全民高素质、全民守公德尚有差距。要借春运这场文明“大考”的契机,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的宣传、引导、监督力度,在充分保障交通畅行的同时捍卫好文明和素质的提升,要有“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态度对待不文明行为,该制止的制止、该教育的教育、该处罚的处罚,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而广大旅客更应当主动争做文明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自身言行,自觉自为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捍卫社会文明的使命责任,敢于同不文明、低素质的行为作斗争。
春运到来,如何迎接好这场文明“大考”,是全社会都将共同面对的挑战?每个人都应发挥力量、争当主角,维护好公共秩序、遵守好公共规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向全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文明答卷”。(储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