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国内 > 国内要闻

东北营商环境如何“热” 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详解破解之道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8-02-06 14:39:52
分享: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企业的壮大,创新创业的活跃,一刻也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东北各地各部门要时刻倾听群众心声、企业呼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潜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在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法治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上有新突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这句话已经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当前,东北地区营商环境欠佳,有些地方政府与市场关系没有理顺,民营经济活力不够,不少党员干部市场意识比较欠缺,缺乏对企业家的尊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调查发现,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改变不能“等、靠、要”,必须在“闯、改、创”中不断实现突破。

  转变作风——

   增强政府服务意识

  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公务人员必须转变工作作风,如何克服懒政、怠政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项义军认为,政府公务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这要求政府必须加强自身改革,工作重点放在“放管服”改革上,由政府推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做到真“放”、真“改”、真“服”,且要对“放管服”的推进落实和实施效果实行监管,根据监管情况进一步整改。这样才能真正从体制、机制上敦促政府公务人员转变作风。

  项义军认为,真正强化服务意识,要求政府必须创新制度,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降低企业与政府之间交易的谈判、履约和办事成本。

  “政府公务人员要面向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切实解决企业所遇难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该管的事情一定管好管实管到位,助力创造良好营商环境,不该管的坚决不越位不伸手。”项义军说。

  项义军建议,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促进公务人员转变作风的奖励与惩戒机制。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从思想上、行动上肃清、改正自身“四风”问题,真心实意走进群众中去,贴近群众,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带动公务人员为企业谋实事、出实策、解实难,让企业和其他实体在市场竞争中迸发出创新活力。

  提高认识——

   软环境就是硬实力

  “在国家支持东北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东北各省都在下大气力解决软环境问题,这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吉林省长春市委常委、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忠斌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把软环境建设抓在手上,牢固树立并践行“软环境就是硬实力”的发展理念,以软环境的大改善促进硬实力的大提升。

  据介绍,近年来华为大数据产业园、航天信息产业园、欧亚城市汇集商业中心等重大项目,从引进落户到开工建设仅用了1个月时间,长春新区创造了“新区速度”。在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门式、一张网”综合改革的基础上,从2018年起强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在不远的将来,90%以上特定事项或环节实现“最多跑一次”,全面提高行政效能。

  这样的效率从何而来?李忠斌认为三个因素必不可少。

  首先,健全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一个区域有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关键看扶持政策。在吉林省和长春市两级出台支持新区创新发展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新区研究制定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集聚等6方面7个专项政策。比如,每年拿出6亿元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新入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最高给予5000万元投资补助;对现代服务业企业最高给予3000万元投资补助;对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实体加工项目,额外再给予奖励;对于入驻的世界一流创新创业团队,最高给予5000万元资金支持或股权投资;在吸引人才方面,公安部将长春新区列入出入境政策措施优化和扩大实施的范围,为高端人才建立“人才公寓”,对于顶尖人才实行年薪制等等。

  其次,优化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改善软环境的根本在于体制机制,在于制度保障。为支持新区发展,长春市把2117项行政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新区,真正实现了“新区事新区办”。建立企业包保服务专员制度,选派副处级以上干部作为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开展包保服务工作。建立软环境建设警示通报告诫制度,对相关软环境问题坚决曝光、通报批评,以至追究责任。同时,将软环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再次,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能。李忠斌表示,一方面,新区不断创新企业服务方式,深入开展百户企业大走访和企业家座谈活动,面对面解决问题,心连心共谋发展。仅2017年,通过开展百户企业大走访活动,对企业提出的64类、105个问题均给予了妥善解决。

  注重细节——

   以钉钉子精神重塑环境

  近来,辽宁省沈阳市将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加快振兴发展的有力突破口,从细节着手,弘扬“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沈阳实现转型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撑。沈阳市营商办副主任车东育说,沈阳在人才供给、投融资、企业运行成本、法制环境和企业信用等方面下功夫,行政审批效能显著提高,在一系列政策下,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据介绍,沈阳市组建了市营商办和营商环境监督局,打造了营商环境综合运转平台,实现了沈阳市横向和纵向的联通、联动,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4.2万件,问责825人次,形成71条可复制推广的工作举措。营商环境“企业评、群众议”认同度达到82.2%。

  环境之变得益于一抓到底、一以贯之的“钉钉子”工作精神,沈阳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敢啃硬骨头的勇气解决好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五大专项整治”工作,政务窗口服务“脸难看、事难办”得到了根本扭转,全市共取消下放调整1172项行政职权,公布了两批共计2647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企业正常跨区迁移壁垒基本消除,政府338户企业完成了跨区迁移;诚信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府拖欠工程款和拆迁款等按计划清还;垄断性行业服务逐步规范,供水、燃气配套工程费下调11.8%和31.8%;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有效遏制,备案涉企行政处罚案件下降92.5%。

  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在政府职能部门。在企业关注的政府诚信建设方面,沈阳提出凡是政府向企业承诺事项、与企业的合同契约都要建立统一的备忘录,逐项登记备案,并在适当范围公开。

  问题处理机制对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不言而喻。为此,沈阳组建了营商环境监督员等明察暗访队伍,开通了营商专线、网站、手机APP,建立了与“民心网”、省政府软环境办对接处理机制,进一步畅通了诉求渠道。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有力带动了沈阳干部作风转变。‘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成为全市干部的座右铭。2018年,沈阳将继续开展政府服务窗口质量、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垄断性服务行业、政府和企业失信专项整治。推行承诺制审批和容缺受理机制,扩大‘一窗制’服务、延时服务范围,使沈阳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的城市之一。”车东育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孙潜彤李己平倪伟龄)

关键词:东北营商环境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