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保卫战”应向管理要减排
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北京要打赢“三大攻坚战”,其中之一就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市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提法,让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市人大代表的王金南和贺克斌都感到兴奋。但他们也指出,当前北京污染源结构已有变化,工程减排发展空间不够了,必须通过精治、法治和共治,向管理要减排。
现状
大气污染进入转段期
防治大气污染,须对症施治。本市2014年发布的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常年情况下,区域污染传输占北京市PM2.5污染的28%至36%,本地污染排放占64%至72%。而在本地污染排放中,机动车又占本地排放的31.1%,燃煤占22.4%,工业生产占18.1%,扬尘占14.3%,农业、餐饮油烟、汽修等其余污染排放占14.1%。
四年过去,北京PM2.5来源发生什么变化?市环保局尚未公布具体数字,但透露了一个特点,当前,北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入新阶段,呈现出“转段期”污染特征,即燃煤污染基本得到控制、机动车为主导的污染特征更加突出、工业生产型污染与生活消费型污染并重。
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产业能源结构的调整,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日常生活“刚性”排放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本市污染来源呈现布局分散、治理难度大等特点,“最后一公里”落实力度不均衡等情况时有发生。
分析
工程减排上升空间不大
在环保领域,开展污染物减排大致有三种方式,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市人大代表、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为北京保卫蓝天的成绩和决心点赞,但他也指出,北京已经连续多年持续治污,再往后推进,工程减排的空间不多,减排成本也更高,应重点提升管理减排水平。
持这种观点的不只他一人,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透露,中国工程院在对全国的“大气十条”的评估中,已经发现在过去五年,包括北京在内很多区域末端治理工程的潜力越来越小,未来要再指望利用工程技术减排,空间非常小了。
对此,市环保局表示,“转段期”污染特征决定了北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从“结构性减排”向“内涵型减排”转变。今年,本市环保部门将以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为重点,在污染物减排领域上进一步拓展,重点管控重型车和产生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并逐步向生活、农业等领域延伸。
建议
制定移动源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两位院士都认为,应该通过精治、法治和共治推进管理减排。
贺克斌认为,治污要用科技手段来找准“准心”,并精细地管住控制对象。查看相关单位有没有真的改进,还可借助科技手段一辨真伪,比如在重污染天儿,可通过企业的光学发热点情况、工业用电量来精准判断是否停工。
说到“法治”,贺克斌还带来一个建议。目前数据表明,控制机动车排放是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贺克斌调研发现,广东、江苏、重庆等地已出台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但北京尚欠缺类似详细罚责条款,不利于开展精细化管理。
他还将一些问题归类:一方面,移动源超标问题复杂,针对车辆尿素添加不足,后处理装置控制造假等不同问题,需要详细的法律支撑,才能有效监管;另一方面,行业管理精细化不足,比如,目前大气法对伪造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报告的有对应罚则,对检测软件篡改等其他违规行为没有罚则;再者,部分管理制度还有缺位,比如,公安部门对排放超标车辆进行处罚,主要依据大气法和道交法,但无对应罚则,仅用代码处罚,不足以形成震慑,而非道路移动机械及其它移动源没有注册登记制度,监管难度较大,也需建章立制。
他建议,应尽快研究制定本市地方移动源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精细化管理,加大机动车污染执法力度。(记者刘欢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