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呼唤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农工党河北省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作为传统养老模式的延伸和升级,“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被认为是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医养结合逐渐在各地兴起,但实施中却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农工党河北省委提交《关于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议》,提出通过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护理院、康复医院等专业服务机构,激发医养结合市场的活力。
现状:人口老龄化严峻养老新模式“受宠”
当前,我省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据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省60岁以上人口达1212.49万,人口老龄化率16.3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56.6万人,占10.19%。同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3.3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5个百分点。
据预测,到2020年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360万人,占总人口的18%,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我省老龄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养老服务业发展任重道远。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2016年,我省先后出台《河北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的通知》《河北省医养结合工作重点任务分解方案(2016—2020年)》,并逐步探索形成了“政府保障与引入社会资本相结合、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县乡村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突出重点人群”的“四结合一突出”医养结合河北模式,涌现出了刘贵芳爱心敬老院、巨鹿“两院一体·医养融合”等一批有价值、可借鉴、能推广的典型经验。
问题:社会资本难进专业人才紧缺
尽管我省医养结合工作成效显著,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短板依然存在。
农工党河北省委调研中发现,由于医养结合利润低、占用人员多,矛盾纠纷多,公立医院不愿参与;同时“医”“养”又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社会资本进入,审批过程复杂,后期监管混乱,投入成本高,影响社会资本的参与度。
原有养老机构若办医院,聘请医生、护士,还要购买设备、药品,投入巨大,运营成本高,对微利甚至不赢利的养老机构而言负担较重。
另外,养老护理人员由于文化水平、年龄、待遇等因素导致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加上工作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职称晋升困难、就业吸引力有限,造成养老护理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和数量偏低,尤其是老年医疗护理专用人才紧缺,不能适应“医养结合”发展的需求。
建议:鼓励多元资本发展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就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农工党河北省委建议,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产业的扶植政策,支持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护理院、康复医院等专业服务机构,激发医养结合市场的活力。
同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
同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快基层适宜人才培养,完善相关医疗政策,积极探索并制定出台我省老年人健康分级、能力评估、护理服务的行业标准。鼓励我省医学院校增设或加强老年医学专业,切实提高我省老年医学专业人员服务能力、医学人文素养和老年慢病管理水平,健全医疗服务体系。
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并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
另外,在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同时,各相关部门需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探索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定期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综合绩效评估,确保政府投入资金发挥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