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国内

《2017年中国气候公报》发布 去年气候这笔总账该怎么算?

来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18-01-16 20:57:18
分享:

  过去一年,全国各地的降水走势如何?全年冷暖该如何评判?极端性天气究竟给公众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1月15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17年中国气候公报》,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解读,一起来看看去年气候这笔总账怎么算。

  《公报》指出,2017年,我国气温偏高,降水略偏多。干旱、台风、强对流等灾害偏轻,暴雨洪涝损失偏重。但与近5年相比,农作物受灾面积、死亡失踪人口以及直接经济损失均明显偏少。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介绍,2017年全国平均气温(10.39℃)较常年偏高0.84℃,为1951年以来第三高值;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冬季为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41.3毫米,比常年偏多1.8%;冬季降水量偏少7%,夏季偏多8%,春、秋季接近常年。六大区域中西北、华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区域降水量偏多,东北偏少,西南接近常年;七大流域中黄河、长江、珠江和淮河流域降水量偏多,辽河、松花江和海河流域偏少。

  夏冬两季的降水量差异较往年来的更强烈一些,极端性天气事件频发则蔓延了过去一年。宋连春说,2017年,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比较突出,暴雨过程频繁、重叠度高、极端性强;登陆台风多、时间集中,登陆点重叠;高温日数多,北方高温出现早、南方高温强度大;干旱影响偏轻,但区域性和阶段性明显;低温冷冻害及雪灾影响偏轻;强对流天气多,损失偏轻;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少,影响偏轻;年初霾天气持续时间长,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影响大。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入秋以来,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普遍偏少,南北方降水形成明显差异,特别是进入今年1月以后,南方多地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将对粮食生产带来哪些影响呢?

  国家气候中心服务首席周兵向记者透露了一组数据:2017年,降水量偏多的地方集中在江淮、江南北部和华南等地,其中湖北北部、安徽中部等地降水偏多1至2倍。而华北东部、西北东部、内蒙古中部、山东、四川等地目前已有82个气象观测站出现了极端连续无降水日数事件;河北、山东、天津、内蒙古等地连续无降水日数在70至80天;截至1月15日,北京南郊观象台则持续84天没有出现有效降水。

  “但事实上,2017年入秋以来我国平均降水14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问题源于降水空间分布极其不均,东北南部、华北东北部、新疆大部、甘肃大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到8成,局部地区偏少8成以上。”周兵建议,各地要做好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防寒防冻工作。新疆北部、东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要加强防范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和大风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危害;北方冬麦区要加强田间分类管理,确保冬小麦安全过冬;南方地区则要做好蓄水工作。

  《公报》显示,2017年,主要粮食产区光、温、水匹配较好,与2001至2010年同期平均相比,我国东部地区植被长势总体偏好。但是部分地区出现的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寡照、高温等灾害,使得农作物生长发育仍受到一定影响。周兵表示,自去年秋冬以来,冬小麦和油菜产区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播种顺利,长势良好。预计在今年1月中旬到2月,全国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仍然变化较大。

  “2017年,我国气候年景属中等正常。气象部门针对重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工作完成良好。暴雨及台风预报准确率取得历史第二好成绩,特别是6至8月的汛期降水预报预测水平达到历史最高,做到了重大灾害性天气不漏报及重大气象保障服务的及时推送。”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说。

  他表示,新的一年,气象部门还将重点做好防灾减灾预报预警工作,尤其守好灾害防御的底线,不断提升灾害预报准确率、提高灾害预警时效,加强面向种养殖大户的农业气象直通车服务,通过智慧气象服务手段,让老百姓有更多时间防御气候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公报,气候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