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学家,其中,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侯云徳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经过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学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二等奖146项。7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分量最重的一个奖项,备受关注。下面就通过一个短片,来认识今年获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侯云徳院士。
王泽山:扎根国防科研不负强国初心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我从事研究的就是火炸药,也称核能材料,它对我们国家,对国防、国家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王泽山的科研总是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上世纪80年代,他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关键技术,解决了我国每年上万吨报废、退役火炸药的处理难题,让原本具有很大安全和环境风险的“炸药包”变成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宝贝。90年代,他又着手研究如何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个世界军事难题。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要解决他们没有(解决)的问题,你必须要超过他们,要立足这个,你要有独特的思维,路线,方案来解决,这个我就说,要有创新的思想。
经过一系列材料、结构和工艺的创新,王泽山成功利用燃料的补偿效应,发明了一种低温感含能材料,让各种火炸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都能以同一速率燃烧。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你不是温度这样升高吗?我建一个随着温度升高,自然往下降,这个补偿系统,两个一综合,它的温度变化它不变了,当然这个效果很好,直到现在,这项很核心的关键技术,在各方面优于国外的水平。
用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王泽山在火炸药领域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先后用20多年的时间,研发了等模块装药技术,大大提高了中国武器装备的性能,攻克了很多至今欧美国家都没有攻克的难关。
侯云德:传染病防控“火山口”上的守护者
作为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的技术总师,侯云德最为刻骨铭心的就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由于当时我国的传染病防控体系还十分薄弱,非典来袭的时候卫生部门也束手无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吸取非典疫情的惨痛教训,依托各级卫生医疗站,侯云德带领项目团队,迅速构筑起了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的技术体系,在2009年的甲流防控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流感在人类的历史上无法干预的,没有人干预成功过,不论是美国也好英国也好,人类历史上大流一来以后毫无办法,但是2009年流感大流行我们干预成功了。
第三方评估表明,我国甲流的应对措施减少了2.5亿发病和7万人住院,病死率比国际低约5倍以上。
作为我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专职技术总师,侯云德领导专家组设计了2008至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重点布置病原体快速鉴定、五大症候群监测、网络实验室体系建立的任务,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我国的历次重大疫情,全面提升了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董小平:他在我们国家多次的重大疫情当中他是一个拍板的人,他是专家委员会的主任,这种专家委员会的主任真的不好当,他是坐在火山口上去扑灭火山的人。
敢于在“火山口”上眺望,守护百姓健康,侯老的魄力其实来自于多年的知识积淀。20世纪60年代,在苏联留学期间因研究仙台病毒做出开创性成就,侯云德就被破格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博士学位。1962年归国后,围绕疾病防治的需要,侯云德在分子病毒学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相继获得8个基因工程产品新药证书并实现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尤其是1982年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人α1b型干扰素基因,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的先河。1990年,当时年过六旬的侯云德还独自完成了105万字且专业跨度极大的《分子病毒学》一书,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为全面系统的分子病毒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