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蹲点·面对面】曲周东刘庄村: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村强民富

来源: 长城新媒体  张霖
2017-12-30 09:41:00
分享:

  

    长城新媒体12月26日讯(记者邵荃 吴绍冰 张霖)12月14日,河北中南部迎来了今冬第一场雪。在曲周县东刘庄村益农育苗基地,大棚外寒意十足,大棚内却温暖如春——20多名育苗嫁接女技师在聚精会神地嫁接秧苗。益农育苗基地是东刘庄村设施花卉种植基地的一部分,现在花卉种植基地的规划种植面积已达210亩。

育苗嫁接女技师在聚精会神地嫁接秧苗。记者 吴绍冰摄

  近年来,东刘庄村在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高效化,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我们以前集体经济是‘零’。”村支部书记刘永民告诉记者,最初想发展集体经济时,发现有三个问题解决不了。“一是家家户户有农机具,堆柴草、沤秸秆,晒庄稼、存粮食等等,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解决不了;二是农村土地分户经营,地界争议、农忙时节抢水、抢电等,很多纠纷解决不了;三是承包权70年不变,农村土地调整后,新增人口虽有农民身份,但却无地可耕,‘无地农户’问题解决不了。”

  “这三大问题成了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和现代农业的‘绊脚石’。”刘永民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三大难题,2012年,东刘庄以“农民入社、土地入股、集体管理、利益共享、风险村担”的方式,对整村土地实施全部流转,成立农民合作社集中经营,托管了村里100多户农民的1020余亩土地。有土地的村民按照1厘地1股,每股10元的标准,实行保底不分红和入股可分红两种方式协商自愿流转给合作社,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全村土地流转到了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的目标实现了,那么,如何实现规模效益成为村两委班子考虑的问题。经过多方努力,东刘庄村党支部与科研院校、农技部门、知名农林企业合作,对接现代农业项目,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成果和设施农业成熟技术,建立了占地240亩的邯郸市棉麦双丰基地、占地200亩的河北省玉米高产示范基地、占地210亩的国家菜篮子工程设施蔬菜基地和占地400亩的欧式苗圃基地。

  “我们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主要是研发性合作。”刘永民介绍说,“像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建立的棉麦双丰基地、与河北省农科院共建的玉米高产示范基地,都是由对方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合作社负责收集从种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相应数据,最终收益归合作社。这种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在合作社试验试种的合作方式,改变了农民传统种植模式,提高了种植效益。”

村支书刘永民告诉记者,路两边流转的土地用来与河北省农科院共建玉米高产示范基地。记者 吴绍冰摄

  为了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东刘庄村合作社先后投入60万元购置了农业机械,硬化了田间路,完善了机井管道等硬件设施。同时,还定期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和村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我们以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经过学习培训成为了具有专业技能的嫁接技师,在这里嫁接秧苗,每天能有200元左右的收入。”嫁接技师刘师傅高兴地说。

  科学的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土地成方连块的经营,吸引不少企业前来入驻。益农育苗合作社的老板王延岭告诉记者,“我是隔壁东牛屯村的,去年听说这里土地好流转,就与朋友合伙承包了40亩地,建设了14个大棚,主要培育茄子、西红柿、青辣椒等蔬菜幼苗,每个大棚每年可以种植3季,每年每个大棚可以收入15万元左右。”

东刘庄村土地合作社与科研院校合作建设的基地项目。记者 吴绍冰摄

    “东刘庄村把全村土地统一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曲周县委书记郭新耀这样评价东刘庄村的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流转”富了村民,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如今的东刘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逐步实现了村集体收入120余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935元,比曲周县农民平均收入多了一倍。

关键词:曲周,土地,集体经济,发展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