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磅消息来了!为进一步引导三地产业有序转移与精准承接,12月20日,京津冀三省市协同办在京举办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这些重要信息快来看!
12月20日,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办。记者张秀娟摄
京津冀三地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
>>>“2+4+N”产业合作格局
近日发布的《意见》立足京津冀三省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定位,围绕构建和提升“2+4+N”产业合作格局,聚焦打造若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承接平台载体,引导创新资源和转移产业向平台集中,促进产业转移精准化、产业承接集聚化、园区建设专业化。截至目前,初步明确了“2+4+46”个平台,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生态功能区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及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
>>>两个集中承载地
北京城市副中心
河北雄安新区
>>>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
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
天津滨海新区
张承生态功能区
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
京津冀将按照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三个领域分类梳理出一批特色化平台。将沿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京九方向,合力共建现代制造业承接平台,加快推进环首都承接地批发市场、冀中南承接地批发市场聚焦带、环首都一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等一批服务业承接平台建设。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46个承接平台中,共涉及协同创新平台15个,现代制造业平台20个,服务业平台8个,农业合作平台3个。
雄安新区将重点打造高端产业
雄安新区产业将怎么进行对接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将重点发展什么产业?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又将如何布局产业?……昨天,京津冀共同研究制定的《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发布,未来关系三地产业发展的重要“答案”,都写在这份文件里。
城市副中心,未来将主要围绕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转移,大力发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主导产业;河北雄安新区将重点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创新高地和科技新城。对于雄安新区周边产业布局,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二处处长朱文治介绍道,要强化“一盘棋”的思路,提高产业转入门槛,禁止布局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同时搞好产业深度对接。
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 河北怎么做
为突出抓好《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的落实,河北省将加强重点平台建设,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优化承接环境,促进更多项目转移落户本省。
>>>夯实平台载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高水平高标准编制雄安新区规划,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做好“加减”法,不断提升承接能力。进一步壮大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等一批设施完善、承载能力强的产业共建园区,争取一批标志性产业早日落地;强力推进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渤海新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省级重点平台建设,优先引导转移产业布局发展;不断提升沧州明珠商贸城等园区专业化水平,促进产业转移集聚化,发挥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同时,坚持依法依规坚决化解过剩产能,为引进京津新兴产业腾出空间。
>>>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合力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抓好32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实科技部与京津冀“1+3”共建机制,加快推进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22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深化与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对接合作,做强河北省技术交易枢纽平台。强力打造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力争建设33个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培育100个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
>>>科学有序承接。围绕集中构建“4+N”产业合作格局,结合河北省实际,加强承接载体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引导企业向具有专业优势的平台集聚,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实现精准承接。按照《意见》要求,重点吸引高端高新产业、北京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向雄安新区及周边布局,引导央企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向我省中心城市周边平台转移。推动北京装备制造、石化、汽车等重化工业向我省沿海平台转移,争取北京高端制造业生产加工环节、制造业龙头企业向交通沿线城市和县域特色集群的平台疏解。
>>>优化承接环境。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突出问题导向,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提升审批效率,优化公共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京津产业转移和客商到河北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利益分享机制,配合京津研究制定产业分计、税收分享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用工等资质互认,增强对京津优质要素的吸引力。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区域内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跨区域统一服务和转移接续政策,逐步缩小工资、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差距,增强区域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重大产业合作项目相继落地 成果丰硕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4+N”产业合作格局加快构建,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产业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道。
>>>“4+N”产业合作格局更加巩固。曹妃甸示范区累计签约北京项目129个,首钢京唐公司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张承生态功能区农业、旅游、数据中心等绿色产业加快落地,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2个数据中心投入运营。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加快编制,共建共管体制深入研究。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自揭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达316家,创新创业生态逐步完善。
>>>重大产业合作项目成果丰硕。北京现代第四工厂在沧州投产,实现了“一个工厂带动一个产业基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102个生物医药项目落户,其中北京医药企业79家,成为“产业承接集聚化、园区建设专业化、异地监管协同化”的范例。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和沧州、正定、保定等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承接平台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逐步显现。
>>>产业疏解政策体系加快建立。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加强政策创新,注重打好疏解政策组合拳。发布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的税收支持政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明确了转移企业认定、纳税情况认定、税收转移分享等工作机制;出台健全非首都功能产业疏解配套政策意见,从6大方面提出若干政策任务。
(据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长城新媒体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