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学思践悟十九大】乡村振兴要酿出独特的“乡村style”

来源: 长城新媒体  宋明月
2017-12-19 10:52:45
分享: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在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他们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振兴战略,对未来“三农”发展充满期待。

  乡村又称非城市化地区,通常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乡村明显区别于城区,有自己的个性和时代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表现在建筑形式、建筑组群布局、轮廓线、基层设施、绿化风景等等,有其鲜明的传统风格;另一方面是乡村社会环境,表现在当地发展水平和村民的习俗、文化素养、社会道德和生活情趣、历史渊源等等。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将进入全面加速发展的阶段。

  相对于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乡村是寂寞与单调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比较落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给乡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地乡村也呈现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这样的快速发展中,乡村也面临着特色危机,正在被千篇一律的新建筑和膨胀的“现代化”所淹没。乡村特色不明显,有的建筑规划色彩不鲜明、风格不突出,缺乏独特“味道”,缺少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有的文化主题不明显,没有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发挥地域优势;有的地方特色退化,由于没有注重延续历史文脉,致使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遗迹、风貌被破坏或消失;有的没有提炼人文精神,未能发挥好“乡风文明”在展示形象、吸引人气、团结村民奋力拼搏方面的积极作用。

  如何在乡村发展中凸显个性和特色,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从历史文化特色、自然环境特色、建筑形式特色、人文精神特色出发,使地域文化与建筑元素完美结合,使场所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相得益彰。首先是要加快确立乡村特色的定位,提升特色就是要对新时代下“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样建设乡村”进行再认识、再审视、再思考,找准乡村建设正确的目标和方向,突出建设理念定位,营造乡村资产的独特个性和优势。

  其次要加快挖掘历史文化特色。乡村文化是村民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以及乡村景观的总体形态,并与村民的社会心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它承载的是乡村特色文化,体现的是乡村个性,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永久资源”。再次是要加快打造自然生态特色。自然生态是“天工开物”,乡村自然生态是不能更改的,有的河流汇聚、有的山水相依,乡村自然景观丰富多彩,自然资源禀赋良好。依山而建、傍水而生,自然资源地域性形成了自然环境形态的独有性,所以,打造特色乡村,需要做足山、水等自然生态文章,真正体现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要加快培育建筑形式特色,把富有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建筑符号和元素,注入乡村建设中,建筑风貌上尽可能突出乡村“主基调”,体现区域特色。这其中,要特别注重保护利用传统建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对有文化历史价值、有特色风貌、有生命力的文化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使之成为乡村的“符号”和彰显特色的“名片”。

  加快孕育人文精神是塑造乡村内在的关键。要在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加快对乡村人文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对乡村特征进行凝缩与彰显,加快提炼出真正被广泛接受、认同和追随的人文精神,不断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归宿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建设独具特色的乡村,是实现城市能级提升和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宋明月)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发展责任编辑:陈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