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图片来自:新华社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这些新提法、新思想,对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有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区域不协调是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之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明确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就在这两天,贵州黔南州墨冲布依城的移民安置点,新一批易地扶贫困难家庭正在搬进新家。
在甘肃临夏州,贫困户们参加劳务实用技能培训。在对口帮扶的厦门市的帮助下,四年内临夏将培训1万名劳动力,输送到厦门就业。
在山西偏关县的老牛湾,当地即将迎来首次国家级冰雪赛事--全国大众速度滑冰马拉松系列赛,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旅游、体育产业的兴起,正带动当地农民脱贫。
十八大以来,中央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379亿元增加到861亿元,年均增长22.7%,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就在一个月前,国务院扶贫办宣布,全国第二批2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实现31年来我国贫困县数量首次净减少。
针对老少边穷这些特殊类型困难地区脱贫难度大的现状,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老少边穷地区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要加大力度支持这些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真正为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分析称,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把加快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放在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还有三年,我们要同步小康,一个都不能落下。
不久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时进一步提出,精准脱贫要瞄准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
破解“三农”问题迈向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
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要富。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个词的增加,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的更加完整的新蓝图和更加清晰的新路径。破解“三农”问题,进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的新时代。
不久前,农业部副部长叶贞琴在国新办吹风会上明确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今后,将通过加强农业配套设施等建设,来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今后,国家将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保障水平。将通过开展信贷支农行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等,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还将深入实施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推动保障水平覆盖全部生产成本,降低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生产风险,增加收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做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土地制度安排,从土地确权整省试点推进,到“三权分置”将承包权和经营权拆分开,农村土地迸发出新活力。2013年以来,国家仅在农林水方面的支出就达到8万多亿元,农村社区通路、通电、通电话接近全覆盖,“一站式”“一体化”互联网服务迅速向基层延伸,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怎样才算是一个“振兴”的乡村呢?在习近平的阐述中,一个“振兴”的乡村可以用20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建设新农村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种”和“养”,而是被赋予了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现代农业正在融合成一个庞大的产业。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国合作大有可为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017年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年,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进退有度,腾挪余地大,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正在不断形成中。商务部近日公布最新数据显示,11月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额同比增长了九成。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成为国际共识。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11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的“北京莫斯科周”系列活动上,中俄双方签署了“莫斯科一带一路跨境金融结算中心”“一带一路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以及“速递物流海外仓储建设项目”等合作协议。由中俄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开发莫斯科的重点基建项目。
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在华多年的中国法国工商会主席孟昊文,对中国政府在上海自贸区给予外资企业的准国民待遇印象深刻。
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外商希望我们在市场经济的高端市场改革,能够与国际高标准规则接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确实要加快改革,要快马加鞭地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