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长城时评】余光中为什么因《乡愁》而愁

来源: 长城新媒体  汪金友
2017-12-18 18:08:00
分享:

  ●汪金友

  很多人都羡慕余光中,羡慕他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乡愁》。但却没有想到,生前的余光中,一直在为这首《乡愁》而愁。

  他说:“我写过1000多首诗,散文至少也有一两百篇。《乡愁》是一张名片,但这张名片大得把我的脸也遮住,让别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对我说,我是读你的诗长大的。结果他除了《乡愁》之外,都没有读过我第二首诗。”

  我是从12月15日《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中,看到这条消息的。可能是我耳目闭塞,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写《乡愁》的余光中,竟然还写过其它1000多首诗。乃至这么多年,一直都以为《乡愁》就是余光中,余光中只有《乡愁》。

  余光中病逝之后,媒体发表了很多有关他的消息。这时才知道,余光中出版过20余本诗集,代表作除《乡愁》之外,还有被选录入台湾语文课本中的《车过枋寮》、《翠玉白菜》等。文学大师梁实秋曾评价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1949年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赴台湾,后曾在美国求学和授课。1985年定居高雄市,一直担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用20多分钟的时间,一气呵成,写就《乡愁》。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首诗引发了全球华人的巨大反响和共鸣,先后被选入多种诗集和教科书,连续40多年传诵不衰。这期间,余光中先后50多次到大陆讲学和访问,走到哪都受到热情欢迎。

  为什么人们只记住了《乡愁》?是余光中其它的诗都写的不好吗?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乡愁》抓住了两岸同根这个重大的主题,拨动了所有华人隔海相思的心弦。在文学理论中,这种现象叫做“共鸣”。因为相通的政治、道德和情感因素,致使许多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

  这种现象,也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奥秘。不是你自己喜欢什么、熟悉什么、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就可以写什么。而是要首先去研究和发现,别人喜欢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时代缺少什么。只有以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写出绝大多数人想听、想说、想表达、想交流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激活全场,引发共鸣。一个作者,如果只为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感受而写作,那就很容易陷入狭隘和偏激的漩涡。

  有一个人,5岁时父亲病逝,12岁时母亲改嫁,14岁时辍学离校,16岁时参加远征军,20岁时当电工,30岁时从保险公司辞职,35岁时身受重伤,40岁时开加油站吃了一场官司,47岁时与第二任妻子离婚,61岁时竞选参议员落败,66岁时到各地的小餐馆推销自己的炸鸡技术,83岁时又开了一家快餐店,88岁时他终于大获成功,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她,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他的一生,经历了1009次失败。但他却说:“一次成功就够了。”

  如果套用这位老肯的话,一个诗人,如果一辈子写出一首像《乡愁》这样的诗,也就够了。人的一生,只要真正干好一件事,就可以功成名就。倒是那些写了千万首诗,却没有一首能够唱响者,让人不屑一顾。

关键词:余光中,乡愁,文学创作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