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11月24日讯(记者 商棠 刘延丽 通讯员 刘卫红)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回信在内蒙古3000多名乌兰牧骑队员中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中引发强烈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刊发了总书记给乌兰牧骑回信的消息。华北油田二连分公司的干部员工看到这则消息,也备受鼓舞。草原地方上的乌兰牧骑每年都要到油田一线开展慰问演出,而华北油田的第一支乌兰牧骑于2002年10月也诞生在内蒙古草原的二连油田。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对“乌兰牧骑”并不陌生,它的蒙语意思是“草原上流动的演出队”,也有称“马背上的轻骑兵”。新中国第一支乌兰牧骑1957年诞生在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从此,沉寂亘古的草原上有了歌声,有了欢声笑语,草原不再寂寞。可以说,有草原的地方就有乌兰牧骑的存在,广褒的内蒙古草原就是乌兰牧骑的演出舞台。乌兰牧骑就像一个精灵,带给草原的是生机和活力;乌兰牧骑就像一个火种,点燃的是广大牧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
内蒙古草原上的第一支乌兰牧骑早已享誉海内外。华北油田的第一支乌兰牧骑于2002年10月也诞生在内蒙古草原的二连油田。最初的油田乌兰牧骑队员全是清一色的采油工,充满朝气和向往的采油女工们在较短的时间里,精心排练的《草原恋》《顶碗舞》《筷子舞》等民族舞蹈,让大家眼前为之一亮,在惊奇和赞叹声中,深深地为来自基层一线采油女工的一招一式所折服。这些舞蹈分别获得了华北油田文艺汇演的一、二、三等奖,以至于在任丘总部演出时,大家都不相信是采油女工在演出。“你们是请来的演员吧!”“不会的,百分之百的是采油女工,太精彩了。”
二连油田的乌兰牧骑成立至今已有15个年头了,在点多、线长、面广的千里草原百里油区,这里的员工们所处自然环境恶劣、社会依托差、远离城市和亲人、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乌兰牧骑的出现活跃了文化生活,鼓舞了队伍士气,树立了企业良好形象。15年来,乌兰牧骑的演员们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精心编排文艺节目,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送到基层、送到采油站、送到了一线员工身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兰牧骑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了现在的百余人,演员的年龄跨度也从60年代生人到了90后,节目内容由过去单纯的草原特色歌舞形式逐步扩大为朗诵、快板、评书、魔术、马头琴、呼麦等多种曲艺形式,紧跟时代步伐,反映二连石油人的生产生活情景,延伸了企业文化内涵,成为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亮丽风景,为茫茫草原上的塞外石油城带来了缕缕春风。
乌兰牧骑为二连油田15届“草原油情”文化节组织编排了大批节目,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2016年编排的呼麦《满都拉汗赞》获“华北油田好声音”声乐比赛一等奖。15年来,行程3万余公里,足迹踏遍二连油田的所有边远井站,基层员工、牧民、部队官兵成了他们忠实的观众。
每年他们除了送文艺下站外,还增加了送医送药、理发照相、图书杂志、蔬菜水果、法制宣传等内容。员工们盼望他们来,牧民们舍不得他们走,战士们最愿与他们交流了。他们去的边远井站最少的观众只有一名员工,他们也认真演出,节目一个不少,时间一分不短。每每依依惜别时,那一句“乌兰牧骑,赛那!(好)赛那!(好)”的赞叹声,在风中飞,在云中飘,在人们的致意中演绎着最真实的故事。
二连油田乌兰牧骑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加强与地方乌兰牧骑的交流与合作,地方乌兰牧骑每年都要到油田一线开展慰问演出,并为二连油田一年一度的“草原油情”文化节送来精彩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