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国内

【领航新征程】一项活动,为何能引领一座城市的新时代风尚?

来源: 扬州发布  
2017-11-19 23:34:49
分享:

  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江苏扬州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受到表彰。这是该市自2011年荣获、2014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以来,第三次摘此桂冠,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这是一座城市的努力,更是全体市民的骄傲!

  全国文明城市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扬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明创建的奋斗目标,久久为功,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领一座城市的新时代风尚。

  两年多的“双月点评会”,集中会诊破解疑难杂症

  全国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评选要求高,测评内容多,考评方式严,是对一个城市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创建活动等方面的全面检阅,仅测评的基本指标就多达37个子项、119个小项。

  扬州市把文明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行政手段强势推进城市管理。针对群众反映的脏乱差,全面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连续三年,每年对市区进行拉网式排查,梳理文明城市建设脏乱差问题点位。2015年共梳理出问题点位315个,2016年梳理出200多个,今年梳理出100多个。对梳理出来的问题按照“整治一个、成功一个、巩固一个”的要求,每月给主城区21个街道(乡镇)明确2个点位创示范、攻顽疾,并将点位清单与区、街道(乡镇)两级挂包领导一并在媒体公布。对一些老大难问题,集中各方力量,用3至5个月的时间全力攻关。两年来共攻克顽症30多处、问题点位569个。

  2015年3月“共建文明城争做文明人”动员大会以来,建立了书记市长主持“双月点评会”制度,各区和40个文明委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会,建城区21个街道(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将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部门年度综合考核中的文明城市建设分值从2分提高到5至8分(县市7分、功能区5分、市级机关部门8分),从而形成上下一盘棋的文明创建格局。

  两年多来,14次“双月点评会”,每次都解决一两个牵涉面广、工作难度大的重点问题,运用这个综合性工作平台有效解决文明城市建设的疑难杂症。

  城市农贸市场素有文明创建“硬骨头”之称,产权多元,业主重收益、轻管理,导致环境脏乱差、流动摊点多、车辆停放乱,令市民、管理部门头痛。

  突出市场公益性,更换经营主体,收回经营管理权……两年多来,扬城已经收回23个农贸市场的产权或经营权、管理权,一批农贸市场通过“刮骨疗伤”提档升级。2013年启用的瘦西湖农贸市场仅仅运营半年,就因为生意清淡、承租管理不善被迫歇业;城北乡探索农贸市场公益性改革和标准化建设,政府回购市场经营权,投入150万元升级改造,安装电梯重新招商、重新布局,去年3月投入运营,重新聚拢起市场人气,成为“超市式农贸市场”样板。

  “一把手亲自抓”有效解决了懒散、懈怠、等靠的工作作风,让各部门运转高效、配合默契,从而为城市文明创建扫除权责不清、分工不明的障碍,切实为其提质增效。

  建立健全“网格化”

  城市管理常态长效落细落小落实

  违章搭建,是城郊接合部、“城中村”的多发症和顽症,后期拆违不仅执法成本太高,更容易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瘦西湖街道创新实践“网格管理数字平台+快速反应机制”,把网格化管理工作落实在社区、村组,各层各级都由领导包干,任务内容包含社区(老旧小区)、商业大街、主次干道、农贸市场等16个大的点位。如今,瘦西湖街道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全市快速推广。

  城市管理,坚持重心下移,治本机制硬起来。扬州市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思路,理顺工作机制,把管理重心下移到街道,让街道有责有权、有人有钱,保证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不断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模式,使城市管理常态长效化落细落小落实。

  整合执法力量。2015年起,在街道(乡镇)组建以城管、公安、市场监管局3家为主的“3+X”模式的联合执法队伍,下沉到街道管理,实施联合执法、集中攻坚,破解多头管理管不住的困局,初步解决了条线部门管不到底、街道(乡镇)管不到边的难题。

  实施财政转移,以奖代补增加基层创建经费。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确立了七个专项行动计划,由市直部门牵头,日常面广量大的管理工作由乡镇(街道)负责。针对基层财力不足的实际,建立财政转移机制,每年市、区两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3200万元,以奖代补支持乡镇(街道)开展创建工作。

  位于宁启铁路北侧的扬子南路,曾聚集着一批建材、废品交易市场,导致“脏乱差堵”。今年夏季,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联合城北乡投入1600多万元专项资金,一举拆除47户违章棚户,

  搬离占地2万平方米的建材市场,清除垃圾杂物850吨,扬子南路片区环境大为改观。与此同时,城北乡在所有村和社区设立城管中队,职责下沉、人员下沉、经费下沉、管理下沉,“网格化”精细管理,城市管理打通最后一公里。

  全市推进城管体制改革,将区城管人、财、物下放到街道,让街道有责有权、统一调度,让城管队员成为不流动的“网格员”。市区秋雨路两侧商业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的背后也带来占道经营、流动摊贩、交通拥堵等扰民问题。相关职能部门每年都要开展多次整治会战,但突击整治之后很快回潮。市、区级的交警、公安、城管和市场监督管理执法人员下派到街道,定岗在路段,“3+X”乡镇综合执法模式在秋雨路试点,随着人防物防技防群防一起使劲,秋雨路从“攻坚点”变成“示范点”,如今成了“文明示范路”。

  实施老旧小区专项整治,全面建立老旧小区基本物业管理,针对零散楼栋,鼓励基层借鉴居民自治模式,实施自管自治。规划建设智能停车场,同时在保证道路通行的前提下合理施划路边停车线、增加停车位,市区每年新增10000多个停车泊位。

  凝聚“精气神”

  同住一座城共治一个家

  双桥街道武庄8号楼群,是上世纪90年代广陵区政府建的机关宿舍,没有物业管理,曾经散乱脏差。老党员杨杏芝牵头组建起自管组织,实现精细化管理,成为扬州“最干净老小区”的样本。杨杏芝汇编成23万字的《武庄8号楼群处管志》成为社会治理的畅销书。武庄8号楼群的“变迁记”“成名记”,生动诠释了扬州“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创建育民”的城市管理理念。

  9月下旬,全省城市治理与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扬召开。与会人员全面详细了解扬州市公园体系建设、老小区综合整治、智慧社区建设、城市书房建设、校园公园一体化建设等情况,对在城市治理与服务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建设幸福宜居城市的“扬州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予高度评价。

  有了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同住一座城,共治一个家,每个人在享受这座城市给我们带来的历史荣耀和优美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要时时扪心自问“我为城市要做些什么,我为社会要做些什么,我为他人要做些什么”。扬州开展了深入持久的大讨论,出重拳、治脏乱,正家规、传家风,改陋习、攻短板,抓制度、重长效,推动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的双提升、人与城市的共发展。

  扬州坚持文化为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人,激发出全市上下的文化自信和精神自觉,“勤奋勤勉、开拓进取、包容通融、崇文尚德”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争做“务实踏实、创新创业、开明开放、文明优雅”扬州人蔚然成风。一批“好人馆”“好人廊”“好人墙”落地生根,“扬州好人”进万家文艺巡演活动弘扬了正能量。

  通过引领社团发展调动群众创建积极性,在基层社区大力发展各类社团,社区引领社团,社团凝聚群众,引导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建设。截至目前,扬州全市注册志愿者36万余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3200多个,2015年12月以来累计实施志愿服务活动3万多项。文明要从娃娃抓起,加强以中小学班主任为重点的“八礼四仪”德育队伍建设,通过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提升未成年人素质。

  在全市推行商家“门前四包”制度,推动商家强化自我管理、履行社会责任。持之以恒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打造最干净城市,提振城市“精气神”,让群众在文明创建活动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踩着百姓脚印走,攻顽疾、攻难点、抓常态、抓长效,推广网格化管理,巩固创建成果。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刷新了百姓幸福指数。

关键词:领航新征程,新时代风尚,引领责任编辑: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