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山桥在建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 中铁山桥供图
中铁山桥始建于1894年,被誉为“中国钢桥的摇篮、道岔的故乡”。 记者 吴新光 摄
长城新媒体11月9日讯(记者 吴新光 赵晓慧 胡晓梅 王棋 刘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894年,被誉为“中国钢桥的摇篮、道岔的故乡”。作为中国建厂最早的桥梁钢结构和铁路道岔产品制造企业,中铁山桥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崛起,走过了123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众多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深秋时节,记者走进中铁山桥,探寻这个百年企业永葆青春活力的奥秘。
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领跑桥梁制造业
提起港珠澳大桥,人们自然会想到中铁山桥;通过港珠澳大桥,人们更加深了对中铁山桥的认识。打造出世界级精品工程,中铁山桥成为桥梁制造业领跑者。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誉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日前主体桥梁工程全线贯通。承建桥梁最大标段CB01标段的中铁山桥,在承建港珠澳大桥过程中,颠覆传统以人工为主的生产模式,创新推出机器人焊接、相控阵雷达探测等先进技术,开创了中国桥梁制造业先河。
10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中铁山桥桥梁公司。庞大的桥梁钢结构生产制造车间,仅焊接区总面积就达到8万平方米,安装有6台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焊接机器人。港珠澳大桥CB01标段125个大节段的板单元和横隔板,就是在这里完成焊接的。
中铁山桥自动化焊接机器人正在进行焊接作业。 记者 吴新光 摄
记者发现,与人工焊接要求手法平稳不同,所有机器人焊臂都是边焊边摇晃。中铁山桥集团钢结构制造工艺研究院院长付常谊解释道,自动化焊接机器人,通过事先程序编制,电弧自动跟踪,机械手灵活摆动,跟踪焊缝,焊接质量实现突破,焊接效率大大提升。
机器人焊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轻型设备制造,但由于存在技术瓶颈,一直没能进入到钢箱梁制造领域。然而在中铁山桥承建的港珠澳大桥CB01标段,却能够使用机器人焊接钢箱梁的主要承重部件——板单元和横隔板,这在世界上尚数首次。
以承接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为契机,中铁山桥开展板单元自动化制造与焊接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套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主要手段的板单元制造专业技术,解决了U型肋角焊缝焊接质量稳定性差的难题,大幅提高了钢箱梁板单元的制造质量,在制造工艺上实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国企,必须勇于扛起创新的大旗。机器人焊接,是中铁山桥最新研发大型钢箱梁自动焊接系统的核心技术,此外,多项填补国际空白的钢箱梁自动焊接技术也被一一攻克。提高钢箱梁U型肋加工精度的新型数控机床,解决定位难题的自动组装机床相继问世,检验焊接质量的相控阵雷达探测技术被成功应用,都使钢箱梁焊接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中铁山桥桥梁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石立鹏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这些正在焊接的杆件将会装船运往孟加拉国,用于帕德玛大桥的建设。目前车间同时在生产孟加拉国的帕德玛大桥、官厅水库大桥等板单元,官厅水库大桥是钢箱梁大桥,现在焊接机器人正在焊接的就是官厅水库大桥的板单元。
凭借承建港珠澳大桥过程中的一项项科技创新,中铁山桥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荣获2015年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际同行的认可,让中铁山桥赢得美国、挪威、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的世界桥梁订单。
被当地居民称之为“梦想之桥”的帕德玛大桥,是一座钢桁梁大桥,全桥总重约13万吨,是一座公铁多用途重载大桥,焊接工艺比钢箱梁大桥更为复杂。帕德玛大桥主桁节点均采用全焊接整体节点结构即杆件之间全部采用焊接连接,采用欧洲标准的50-100毫米板厚全断面对接熔透焊接,60-90毫米板厚的隔板小间距熔透焊接,桁片平位拼装、整孔桁梁立体拼装以及桥位焊接等制造及施工技术均为中铁山桥首创。通过该桥的制造创新,将推动世界桥梁向全焊接、超厚板方向迈进。
记者发现,制造工艺创新在桥梁生产车间随处可见。付常谊介绍,为了实现板单元的自动化焊接,从下料、加工、组装、焊接全工艺链进行了研发与提高。下料环节,使用了高强度的数控切割机,保证零件尺寸。机加工环节,研发了适用于钢箱梁U型肋加工的新型数控机床,保证了U型肋边缘及坡口尺寸。此外,还研制了自动化组装机床,可自动划线、打磨、除尘、压紧、点焊,组装间隙小于0.5毫米,坡口精度达到0.5度以内,保证了后续焊接质量。
中铁山桥,成为中国桥梁乃至世界桥梁制造技术的领跑者。目前中铁山桥的桥梁钢结构已经33跨长江、19跨黄河、12跨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