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农业部调研组到忠县对柑橘产业进行专题调研后,作出了“忠县的柑橘产业,种植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堪称现代农业典范,值得许多地方借鉴”的评价。
10月16日,忠县人民政府与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柑橘网”正式上线。
此次上线的“柑橘网”将以忠县为旗舰运营中心,开发柑橘全产业链的“数据+电商+金融”三大平台,建设全国柑橘数据展示中心,创建全国柑橘交易中心。
目前,首批11个线下运营中心已落户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并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涵盖全国的柑橘产销交易平台,聚集10万个柑橘产业链上的线上用户,建成50个线下交易运营中心,实现累计交易额100亿元。
不断刷新的成绩与数据,标志着忠县柑橘产业在绿色发展和现代农业示范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绿色发展的典范筑起长江经济带上的生态屏障
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忠县的柑橘产业走的正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并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典范。
到目前为止,忠县全县已成规模地建起35万亩标准化柑橘园,这使忠县长江两岸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
35万亩柑橘树已在长江忠县段上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在长江忠县段,从江上往两边的山坡上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的柑橘树。这些常绿的柑橘树不仅将全县长江边的荒山荒坡和裸露地带覆盖,柑橘树的根系发达,还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
“我们的柑橘产业不仅是用绿色遮盖住裸露的荒山坡,还要在循环农业、投入品上做到绿色,把长江生态屏障筑得更牢。”前不久,忠县县委主要负责人在柑橘产业专题调研会上,对柑橘产业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实现这一目标,忠县柑橘产业正往“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方向发展。
今年上半年,忠县与正大集团签下协议,由该集团投资9亿元,依托忠县35万亩柑橘果园消纳能力,实施“柑橘+养殖”。在柑橘产区内,布局年出栏30万头生猪保供给项目,并快速形成“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
“这一循环农业模式,不仅有效地提升了柑橘园区内的产出,还将有效地减少柑橘园的化肥用量,不仅提升柑橘的品质,也提升了柑橘的绿色种植。”忠县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忠县的柑橘主要是用来加工橙汁的品种,其在加工中产生的皮渣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这个问题,忠县也从绿色发展出发,建起相应的皮渣处理系统。目前,已经建成了具有5万吨皮渣深加工处理能力的处理系统,变废为宝。
忠县柑橘产业的绿色发展方式已经引起国内专家的重视。今年9月20日,在忠县召开的柑橘产业绿色发展经验交流研讨会上,专家们在实地考察了忠县磨子乡小李村山地果园、鲜果集橙汁加工厂、柑橘新品种区域试验基地、新立镇双柏村标准化果园后,对忠县的绿色种植方法给予了肯定。
现代农业的典范成功打造出现代经营机制和产业链条
忠县是全国首个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营机制、科技、链条是现代农业最主要的“三要素”,忠县的柑橘产业,这“三要素”都体现得非常充分。
忠县涂井乡友谊村村民范红梅家原有270多棵柑橘树,由于没能很好地掌握技术等原因,果树管理得不好,效益也不高。
2012年,她将这270多株果树流转给一家柑橘龙头企业,自己则在这家企业里务工,每天有50元的工资收入。再加上上班之余到果园里捉金蝉卖,一年下来,流转金、工资和捉金蝉卖的收入,总共有2万余元。
从果农转型为果子加工工人,范红梅不仅掌握了种植技巧,还获得可观的稳定收入,这一切得益于柑橘产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据忠县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忠县的35万亩柑橘园73%以上由家庭农场、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全县经营柑橘的新型经营主体已有215家。
果园集中到新型经营主体手中后,并没有让农民失业,而是将这些不直接经营果园的农民转换为柑橘产业链中的产业工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有22万人从事着与柑橘相关的产业。
忠县的柑橘产业发展兴旺,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柑橘+科技”是忠县柑橘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从脱毒种苗到栽培管理到深加工环节都运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在整个产业发展中,忠县还以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联合西南大学、重庆农科院等10余所科研院所,组建柑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柑橘科技创新团队,实施重大科研课题5项,开展柑橘新品种区域试验30个,培育新品种3个,获得新技术、新材料和专利成果10项。
在科技上,忠县柑橘坚持标准化、规模化。按国家行业标准,实施无公害绿色生产,创建起高产高效生态循环示范基地10万亩,实现“机”入园、水自灌,丰产优质、生态高效,盛产果园亩产值超过1万元。
同时,成功创建柑橘品种、育苗、建园、管护、NFC橙汁五大标准。“忠县柑橘”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认证,通过GAP认证;“忠县锦橙”认定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忠橙”获“中华名果”。
在产业链条上,忠县的柑橘产业可以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链条。
在种植链上,忠县已经建起由适度规模为主的生产基地,并严格按品种、育苗、建园、管护、NFC橙汁五大标准进行生产。
在加工环节,目前忠县已建起柑橘加工企业14个,橙汁加工能力达30万吨,皮渣深加工处理能力5万吨,鲜果商品化处理初加工能力10万吨,贮藏保鲜能力2万吨。同时开发果胶、香精等系列柑橘深加工产品,并将皮渣有机肥还田柑橘林,形成了“榨干吃净”的加工集群完整链。
在销售环节,忠县开发的派森百橙汁成为行业知名品牌,并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石家庄等17个大城市,“鲜果集”橙汁系列产品将于今年面世。
这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产生了年产值4.5亿元种植环节产值、5.5亿元加工环节产值的效益,成为忠县农民增收的最大一项产业。
融合发展的典范柑橘产业将三大产业融为一体
柑橘产业本是第一产业,但是忠县的柑橘产业在发展方式上已经把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加工和深加工、第三产业的旅游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涂井乡友谊村的果农马和里除了种植柑橘外,还利用果园的生态环境开了一家“半城橘园”农家乐。
“我这农家乐自开办以来生意一直不错,最多时一天有200多位游客。”他说,每年仅靠几个月的旅游旺季,就可收入10多万元。
马和里家的柑橘园是一家一户的农旅融合。而忠县整个柑橘产业则在向大景区发展。
拔山镇在种植柑橘时就走了通过柑橘产业发展来带动休闲旅游发展路子。如今,该镇在柑橘基地里建的“金色杨柳生态旅游观光区”,已经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业生态休闲景区,并被评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金色杨柳”只是忠县将柑橘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一个典范。
近年来,忠县通过拓展第一产业的自然景观,发展以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已基本建成中国柑橘城、柑橘主题公园、三峡橘海等景区,利用柑橘果园的生态,发展游园、赏花、品果等林间体验、休闲观光等新业态,年接待县外游客超过10万人次。
“目前,全县柑橘通过一、三产业融合,带动休闲观光业实现的年综合产值已达2.4亿元。”忠县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忠县还在着力打造“全国柑橘特色小镇”和“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等柑橘旅游特色景点。
柑橘这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融合,可以说更紧密了。
目前,忠县85%的柑橘鲜果已实现采后商品化处理或橙汁深加工,并形成鲜冷橙汁冷链物流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已逐渐走向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可以说已经在向一个产业加工集群发展。
目前,忠县已有的10多家柑橘加工企业与相关的科研单位合作,已开发出颇具特色的柑橘产品。
在解决柑橘皮渣的问题中,忠县通过科技攻关,可以从皮渣中提取10多种物质。比如采用碱提酸沉、乙醇精制法提取橙皮甙、果胶等植物原料,其废渣及废水全部用于有机肥的制造。
这些提取物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比如橙皮甙可用于防治癌症、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溢血、视网膜出血、牙龈出血等,还具有能抑制导致皮肤变色的酪氨酸酶的作用,故可制成药用化妆品、营养化妆品和治疗黑斑、雀斑等皮肤病的药物;果胶广泛用作食品的赋形剂等。
在柑橘产业的一、二产业融合中,忠县已规划到2020年,形成柑橘加工企业集群30家、开发产品2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