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草鞋书记”治山治水五十余载 山村"变形记"在这里演绎
“爱穿草鞋爱走路,爱啃馒头爱种树,爱修沟渠和水库。”这是当地百姓为贵州省大方县马场镇原马场区委书记刘安国总结的“五爱”情怀。 在职24年,兴修水利,26个水库泽被乡亲; 退居33年,贷款种树,29个荒坡长成林海。 乌蒙山深处,86岁的“草鞋书记”刘安国在半个多世纪里,用信仰和赤诚诠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大爱情怀。 刘安国老书记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拥抱着这些当年自己和乡亲们亲手种下的树木(吴学毅 摄)
望天田变引水田 “高山冷箐,洋芋当顿;想喝米汤,除非痛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方县马场区,由于大跃进时森林被毁,造成水打沙壅,广种薄收,老百姓有锅无米,解决温饱成了燃眉之急。 刘安国深知,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要让粮食丰产,旱涝保收,筑水库、修干渠、建梯田是当务之急。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天黑才回区里,刘安国终日奔波在找水、引水、治水的路上。哪个山谷筑塘,哪些坝子改田,哪些偏坡砌坎,他心里明镜似的。 实地走访完后,刘安国又请来大方县水电局技术人员测量,规划建设“长藤结瓜”的马场区水库群。 在没有机械设备、没有水泥砂石的七十年代,刘安国带领群众一锄锄挖、一篓篓背、一夯夯筑,最终在马场修建了26个水库群和配套水渠,把万亩望天田变成了引水田。 治水成为刘安国治穷的“良药”。 在任24年间,刘安国修了26个水库山塘,有13个至今仍发挥作用。而这些水库山塘让当地群众告别每天背水吃的日子,村里30亩旱地改成了良田。当年每到秋收时节,稻谷飘香,每家都分到50公斤谷子,吃上了热气腾腾的白米饭。 刘安国获得的荣誉证书(吴学毅 摄)
万亩林海护山保家 山上不治,山下不保!治水必先治山,治山必须种树。刘安国深知:只有让树木山上扎根,泥沙才不会乱跑,好土良田才保得住。 他把目标瞄准马场街背后的毛栗坡,准备在这里“先做样板,再作辐射”。 还没做好规划时,刘安国便遭到了许多村民的极力反对。毛栗坡是大火草坝,多次种树都未成功。 困难从来难不倒有心人。认真研究种树良策后,刘安国决定先开荒,后砌坎,顺坡随形,平成梯土,水拉不走,天旱不着。科学开荒让毛栗坡顿时大变样,树苗成活激发了当地老百姓的种树激情,同时引得各公社纷纷效仿,规划林场。 20多年间,刘安国带领群众先后建成水窝寨、水草坝、台沙、衙院、白岩脚等十多个大小林场和茶场,面积达两万多亩。 刘安国当年组织修建的劈山水库如今润泽着马场人民
“光头山”变“绿色银行” 1984年,刘安国从区委书记退居二线转任调研员,有了空闲时间,他却回到老家大山村种树。 大山村曾经因为大炼钢铁时被严重破坏,到处都是“光头山”。 刘安国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家乡的“光头山”披绿挂翠。 刘安国找到村里4名党员,说服他们共同承包大山村罗家寨、刺莓岭、马头边3个村民组的荒山,并贷款500元,到林业站购来杉树和柳杉种子自行育苗。他们与村民立下契约,植树成功后,70%归村民,30%归他们5人。 从1985年开始,连续5年,刘安国带着村民把树种满29个山坡,种下近20万棵树苗。 为了种树,刘安国先后以自己的财产做抵押,贷款8600元买苗运苗。 1997年,刘安国卖掉自家的牛、猪,并向亲朋好友举债,将基地林贷款本息1.1万多元悉数还清,并将所有树木全部归村民所有。 30多年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山头如今焕发出蓬勃生机,已有成材林木20余万株,林区经济价值达千万元以上。刘安国也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户、造林绿化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
关键词:中国梦,践行者,草鞋书记,治山,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