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大家谈]为什么塞罕坝火了
战天斗地伏冰卧雪,55年,用三代人的心血培育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涵蓄水源的“绿色长城”……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在重要版面、主要节目对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做了深度报道,引发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塞罕坝精神的热潮。(8月7日《河北经济日报》) 到底是什么让这片地处风沙前缘的112万亩人工林海,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的塞罕坝火了? 因为塞罕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天蓝、地绿、水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塞罕坝,一草一木都是当地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山一水都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只有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才能在民富国强的历史跨越中行稳致远。然而,环保生态式发展,速度可能会慢,见效周期可能会长,老百姓可能丧失许多眼前利益,官员可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政绩,许多地方因此瞻前顾后,止步不前。塞罕坝人不急功近利,以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展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耐心。他们几十年矢志不渝地拼搏和奉献,是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也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中国林科院评估结果显示,塞罕坝森林的生态价值,是木材价值的39.5倍;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产生超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据测算,塞罕坝森林资源的总价值,目前已经达到约200亿元。塞罕坝人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新路,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塞罕坝的生动实践,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证,为全国、全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因为塞罕坝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塞罕坝人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先进群体,一个肩负党和人民重托的优秀群体,一个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群体。他们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个人追求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一代代干部职工始终牢记使命、不畏牺牲,成功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夺取了治沙造林的重大胜利,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绿色奇迹,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塞罕坝成为河北林业艰苦创业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中国最佳森林公园、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河北最美的地方、全国先进国营林场、中国沙产业十大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兴林示范林场;塞罕坝人获得感动河北人物群体、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国有林场建设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时代楷模等桂冠。他们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塞罕坝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的应有之义,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代塞罕坝人在生态文明建设史上树立了一座绿色丰碑;激励一代又一代创业者的塞罕坝精神,让这块丰碑,屹立不倒。今天的河北,建设生态文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今天的河北,建设经济强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让我们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共筑生态文明,让燕赵大地水更绿、山更青,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边建军) |
关键词: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绿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