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脱贫攻坚]旅游脱贫 扣花营村民笑脸如花
新改造的扣花营村民居。 记者 吴新光 摄 长城网8月7日讯(记者 吴新光 王棋)日前,记者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乡扣花营村,飞檐、鸟兽、白墙、灰瓦……一处处充满满族特色风情的院落,令记者眼前一亮。 “2016年5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村里进行了集中统一改造。经过改造,村里的旅游接待硬件设施得到很大的提升。”贫困户罗晓艳站在院子里对记者说,“主房外墙、门楼子、花墙、保温瓦、门窗,都是由县里出资改造。我家自房屋改造以后,就开始搞农家游了。” 走进屋里,拾掇得干净整洁,家里被改造成农家民宿,游客可以吃住。一张县就业服务局颁发的农家游技能培训合格证,贴在主房显眼的位置。 罗晓艳屋里拾掇得干净整洁。 记者 吴新光 摄 记者看到,屋里共有3间客房,布置得很温馨,其中两间带独立卫生间,主房外的西厢房也改造成了客房及餐厅。“我老公会炒菜,客人们游玩回来后,可以就餐,就像是在自家吃饭一样。客人远道而来,得让人家吃好、住好,咱的服务态度更得好,特别是带着老人、孩子来的客人,一定要达到客人的满意。”谈起发展农家游的感受,罗晓艳打开了话匣子。 “暑期这两个月,每月收入三四万元,不成问题。依靠农家游,今年我们肯定能脱贫!”说到这里,罗晓艳笑颜如花。“干农家游,从6月中下旬,能忙活到‘十一’,暑假期间人最多,来的主要是北京、天津、唐山自驾游的客人。现在客人都上坝游玩去了,晚上才能回来。这几天就没断了客人,毕竟是旅游旺季嘛,房价也不贵,一二百块钱一天。” 罗晓艳在后院喂鸡。 记者 吴新光 摄 罗晓艳在前院小菜园浇水。 记者 吴新光 摄 罗晓艳家的农家院,分前院和后院。她在前院种了点蔬菜,有白菜、生菜、小葱等,不施化肥。院子外,相隔一条小路,就是她家的自留地,种了半亩蔬菜,品种更为丰富,有豆角、茄子、西红柿、黄瓜等。在后院,她还养了几只鸡、几只鹅。“客人如果需要就餐,在院里院外摘点菜就成,非常新鲜。炒柴鸡蛋也非常好吃,客人吃了都说好。”罗晓艳说道。 “现在的日子要是同过去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罗晓艳说,地方还是原来的地方,不过原先住的是砖土房,种的农作物是玉米、土豆,收入微薄,时不时得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去年房屋改造完之后,正好赶上“十一”黄金周,也就接待了五六天,基本每天能有1000块钱的收入。 扣花营村是满族民俗文化村寨、全省文化民俗名村,一个村,有6个民族,其中满族居民占60%。扣花营村属于旅游沿线村,也是哈里哈乡3个贫困村之一,许多村民借钱盖房打下了许多饥荒。以前村民以种玉米、马铃薯为主,但是不挣钱;一些村民养牛、养羊,舍饲禁牧后,养殖成本大幅上升。于是,许多村民开始考虑转型发展旅游。 “一开始也没打算干农家游,搞旅游,投入挺大的,光房屋装修下来就得花十几万块钱,而且村里的环境卫生也不好。”罗晓艳表示,现在国家对旅游产业支持力度挺大的,扣花营村属于接坝地区,距坝上景区也就30公里路程。我们村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原先有点像是“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如今,依托农家游、民俗游、体验游、休闲观光游,昔日一个贫困村正蜕变成一个旅游专业村、美丽乡村“精品村”。 哈里哈乡党委书记王华介绍说,为打造优质旅游环境,发展乡村游,乡里牵头成立了旅游合作社联合社,派专人管理。村里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可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分配,到不同特色农户家中就餐、住宿。如果一家农家院住满了,可联系别处,让客人都能住、都能吃。目前,全乡有20多个旅游合作社加入了旅游合作社联合社,达到价格统一、管理规范,不欺客、不宰客的目的。 扣花营村距坝上景区有30公里路程,原先游客在村里只是站站脚,然后去坝上玩,村里基本没有什么旅游方面的收入。如何跳出低层次旅游发展模式,让游客多停留,延长旅游产业链?王华告诉记者,现在打造的模式是“坝上游玩,扣花营村吃住”,结果很受游客欢迎,为啥?在扣花营村吃住毕竟比坝上景区要便宜许多。而且村里还有一些民俗文化活动,游客可与村民共同参与,游客还可参与农事体验。县里以扣花营村为试点,建立三中心一平台,即旅游服务中心、民俗展示中心、村民服务中心,网络销售平台。 扣花营村共有400多户居民,去年脱贫77户,大多数是靠旅游脱贫的。“精准扶贫、脱贫,需要一个大产业、大平台。事实证明,旅游产业的确是一个富民产业。发展乡村全域旅游,以旅游促脱贫、促发展,让贫困户能脱贫,让非贫困户能发展。”王华感慨地说。 |
关键词:旅游脱贫,围场,笑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