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专栏 >> 探寻运河文化

【探寻运河文化】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 大运河上的“鬼斧神工”

来源: 作者:邢梅智 扈炜 张千 2017-07-28 11:27:3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京杭大运河景县安陵镇华家口段。扈炜 摄
华家口夯土险工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扈炜 摄

  长城网衡水7月20日讯(邢梅智 扈炜 张千)华家口夯土险工位于京杭大运河景县段安陵镇华家口村东。当地俗称华家口夯土坝,实际上就是华家口夯土险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华家口夯土险工也位列其中,并且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大运河景县段全长73.2公里,它南接德州,北入衡水阜城。据景县志记载,大运河景县段开挖于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通航于隋大业7年(公元611年)。直至建国初期,大运河景县段一直承担着繁重的航运任务,长达1367年。到1978年由于水源缺乏,大运河景县段中断航运至今。

  大运河许多部分都是利用自然河道疏凿而成的,设计较多弯道,是为了人为延长运河长度来解决水位落差问题。可水流在弯道转弯处冲击力过大极易造成弯道处决口,华家口段就是这种弯道易决口段。据了解,大运河华家口段历史上曾多次决口,仅在晚清时期载入县志的就有两次决口。一次是同治九年(1870年)村庄全部被毁;一次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庄稼全部被淹。多次决堤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影响了作为当时运输大动脉的航运。

  由于年代久远和河水的冲刷浸泡,坝体底部木桩已糟朽,上世纪50年代坝体整体下沉,下部淤积,坝体暴露部分多处开裂,局部开始风化酥碱。为保护和传承好这一重要文化遗产,2012年8月20日,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专家开始对该险工进行全面保护加固维修,并在维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该险工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糯米筑坝”旧坝体。扈炜 摄

  在坝体上,记者发现夯土墙上有规则地钉着一些木楔。“大坝用了数以千计的木楔,木楔用防腐剂和特殊胶水浸泡后,被钉入墙里,这样新旧坝体更能坚固地结合。”华家口村村支书闫红军说,施工人员在钉木楔时,用锤子无法砸进去,要先用电钻打眼儿。整个大坝修缮历时近3个月,用了百余袋糯米。

  谈及大运河历史故事,75岁的华家口村村民李风林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糯米大坝”采用黄土、白灰加糯米浆夯筑,基础钉锚柏木桩,其结构合理,坝体弧形曲线符合流体力学原理,受力面合理,最大限度缓解了河水的冲刷,经过一个多世纪河水的冲刷和几次大洪水的侵袭,主体结构依然较好,并携带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突出反映了北方大运河上坝体遗产的特点和价值,也体现了当时施工工艺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利用夯土技术建设水工设施的实物证据,为研究古代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实物。

  景县史称景州,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必经之路。清代,当地流传着“从南京到北京,顶数景州钱粮轻”的说法。传说景州籍大臣魏廷珍陪同乾隆皇帝南巡时经过当地开福寺,乾隆见寺内的无量殿木椽重重咬合,不见一根房梁,脱口说道:“此殿无梁(粮)?”魏廷珍和景州地方官马上叩地谢恩:“谢万岁爷,免去景州的钱粮!”皇帝金口玉言,话已出口,不能收回,这一带交纳的钱粮就少了。

  除了历史故事,75岁的村民李风林更愿意讲述他的运河情缘。上世纪六十年代运河断流,而之前运河水量充沛,华家口村是个热闹的码头。

  “我是喝运河水长大的,那时水又清又甜,舀出来放点白矾进去就净化消毒了。夏天,我和小伙伴们,更是跳进去洗澡。我姥爷在这里开茶馆,当时种地的和过往的人们都来喝茶。”李风林说:“1964年断流之前这里都过船,我们都拉过船,20多人拉一只船。因为当时的货物靠运河往外运,一般都是运猪、牛、粮食、水果等,船上也有游客。”

  李风林一边回忆着,一边不禁哼起了当年的船工号子。起锚号、升帆号、拉纤号、撑篙号、摇橹号,格式各异。

  安陵镇华家口村村支书闫红军说,下一步,华家口村将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吸引更多游客,传承运河文化。

关键词:景县,华家口,夯土,大运河

责任编辑:韩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