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塞罕坝精神大家谈]“塞罕坝”是“一群人”更是一种“精神”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吴树玲 2017-07-11 23:41:4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高寒荒漠上,塞罕坝经过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卓绝奋斗,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筑建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塞罕坝精神,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还是一项举世震撼的伟大事业。

  从“一棵松”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都记载着生态文明的进程。“塞罕坝”——一个几代人历经55载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建成的林场;一个平均海拔1500米,资源价值超过153亿元的人工林;一个在年均气温-1.4℃,最低气温超过-43℃的高寒区内筑起的绿色屏障。“塞罕坝”三代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躯谱就了一曲史无前例、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创业华章。

  王尚海、陈彦娴、刘海莹……几代塞罕坝人享受着历史的光荣,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在年均积雪7个月的高寒塞北,在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端艰苦的恶劣环境下,以苦为荣、甘于寂寞、执着坚守;他们“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乐在其中。”心里装着创业,惟独没有自己。正是他们用青春、梦想、甚至生命,才换来了茫茫高原上无言矗立的“千棵松”“万棵树”,他们就是当代的“李保国”。

  他们的创业无异于“愚公移山”。冬天的“塞罕坝”,白毛风一刮就是几个月。没膝深的雪窝子,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白茬羊皮袄穿在身上经常被冻透。屋内,炕上铺的只有一层莜麦秸子,晚上睡觉要带上皮帽子。这是“塞罕坝”人的生活写照。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塞罕坝”人硬生生在零下40摄氏度的高寒找到了森林生存的痕迹。历经55载,用三代人的努力,如今的塞罕坝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总价值约202亿元。不仅营造出了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也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塞罕坝再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高岭”。

  “塞罕坝”是“一群人”更是一种“精神”。塞罕坝开发建设,也是一部老中青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卓绝、永不言弃的奋斗史。创业的三代人,坚定着一种信仰;追梦的三代人,迸发着一种精神。“塞罕坝”人凝聚着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传统美德,闪耀着使命至上、甘于奉献、善做善成的夺目光辉,彰显着科学求实、争创一流、敢破敢立的拼搏意识。他们早已不单单是“一群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早已不只是一个“简单事件”,他们已然化身为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塞罕坝人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追梦不止。塞罕坝人“艰苦奋斗、善做善成、敢破敢立”的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社会需要“塞罕坝”精神,深化改革更需要“塞罕坝”精神,从他们身上,不仅体现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展示了科学求实、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更彰显了使命至上、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新一代的共产党员要在“塞罕坝精神”的带领下拿起接力棒,在建设绿色河北、美丽河北的征途中,谱写新的绿色华章。(吴树玲)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绿色,河北

责任编辑: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