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特别策划之白洋淀最后的放鹰人
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船头一声鱼魄散,哑哑齐下波光乱。中有雄者逢大鱼,吞却一半余一半。 ——吴嘉纪《捉鱼行》 《捉鱼行》中提到的鸬鹚,就是大家俗称的鱼鹰,据历史记载,渔民养鱼鹰捕鱼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鱼鹰,学名鸬鹚,有的地方叫它黑老鸦。羽毛总体黑色,头颈部呈紫绿光泽,嘴角和喉囊部黄绿色,眼睛下方白色,两肩背和翅羽铜褐色并具金属光泽,羽缘暗铜蓝色,尾圆形,头部有白色丝状羽毛,头后部有一不明显羽冠,虹膜翠绿如宝石。 神秘放鹰人 雄安新区成立以来,白洋淀地区正在孕育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然而,现在在白洋淀,依然活跃着几位神秘的养鹰人,他们通过一些祖传的私家密术,把一些普通的鸬鹚鸟训养成像雄鹰一样的矫健以捕鱼供养家用。 在以前,白洋淀周边的居民们,如果谁家能养三只鱼鹰,那么这家人可绝对不愁吃喝。鱼鹰是鱼类的天敌,水中的鱼只要看见鱼鹰的影子,不论鱼的个头多大都不敢游动,白洋淀鱼鹰也确实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神秘的力量,当年人们曾经亲眼看见几只鱼鹰共同协力把一条70多斤重的大鱼生擒活捉。 年近古稀的马老九、张老雨、张西华三家都是自明朝以来祖传几代人的养鹰世家,现在,整个白洋淀的鱼鹰已经不到五十只了,李广村的马老九有十六只,光淀村的张老雨有十九只,圈头西街的张西华有十只。 捕鱼秘术 放鹰人把满载鱼鹰的鹰排子划入白洋淀的深处,然后用一根特制的木杆,把鱼鹰从鹰架子上一只一只挑起来再放入水中,口中不断吆喝出类似咒语般的各种口令,脚下踩动鹰排子特别安装的一个踏板,时而发出不同节奏感的声响,指挥鱼鹰们随时下潜上浮调整位置,追逐鱼类,不时有鱼鹰把捕获的鱼儿送上来,仿佛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传统文化活动表演。 出战 鱼鹰们在特别定制的鹰排子上精神抖擞,仿佛是在号角声中出征的将士。 年近古稀的张老雨,玩儿了一辈子鱼鹰,他说现在感觉有点疲倦了。 白洋淀的渔民和鱼鹰具备一种超乎寻常的神秘力量,清晨放鹰人划着鹰排子,载着一船的鱼鹰出发,为家人和鱼鹰们的吃食而“战”。 告捷 从小生活在白洋淀周边的放鹰人对这片水域已经不能再熟悉了,他们知道哪里的鱼更多,哪里的鱼更大、更肥美。他们每天划着鹰排子在芦苇荡中穿梭,是放鹰人的生活常态。 放鹰人说,虽然鱼类非常少了,但是,放鹰捕鱼依然是渔民和鱼鹰最快乐的时间。 捕获一条鱼可难可难了,有了战利品的鱼鹰有的会自豪地向主人展示一番。 以后还能不能每天划着鹰排子在白洋淀里继续放鹰捕鱼,这是养鹰人现在比较关心的大问题。 回家 马老九的老伴每天下午都会到简陋的小码头来接他,马老九总是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挑着自己伙伴们和老伴儿一起回家。 训练 张西华在训练雏鹰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把一只小雏鹰训练成为捕鱼能手,其中的秘密,可能只有放鹰人才掌握。 在家里的时间,养鹰的渔民需要经常给鱼鹰喂水以保证它们的健康,和伺候自己的亲人一样。 鱼鹰之吻。捕劳之余,鱼鹰们也会秀一下恩爱。 故事 马老九的儿子马河栋介绍,就是依赖父亲养的这十几只鱼鹰,他们一家老小天天有鱼虾享用,在过去大饥荒的年代才没有挨饥受饿,那“救命”“养家”的传说也都是当年的实际情况。聊起鱼鹰的力量,马河栋说今年开春的时候,他父亲划着鹰排子在白洋淀里一天捕获了三百多斤野鱼,最大的一条有十二斤多重,他和哥哥搬运好几趟,那一天给家里增加了好上千块钱的收入。 马老九回忆,他是13岁开始跟他的太爷爷学习训鹰这门独特的密术的,他使用的小船内行叫鹰排子,是请人定制的,在水里划起来比一般的小渔船的速度要轻快很多,价格也比一般的小渔船要贵很多,他的十六只鱼鹰有的是自己驯化有的是从外地买入的,现在每只鱼鹰都值两千多元。 后记 他在白洋淀捕鱼已经超过了五十年,他说现在的鱼类是越来越少了,主要是因为有人暗地里偷偷的电鱼和使用“绝户网”捕鱼,那种方法对鱼虾生产都是灭绝性的,还有环境污染问题,有的村镇老百姓把生活的垃圾和污水都直接排入白洋淀中,鱼鹰捕获到的经常是一些漂浮在水中的废旧塑料产品和生活垃圾,现在经常捕不到鱼,只能是在旅游旺季去景区给游客表演挣几个辛苦钱。他表示年岁大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想把训鹰这门独特密技传给后人,可是儿女们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当,他正在培养小孙子的兴趣,争取把小孙子培养成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 目前,白洋淀的放鹰人们正在配合有关部门将这项传统的养鹰训鹰放鹰秘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关键词:白洋淀,生态优先,放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