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三周年之际
“斗转星移,转眼已在且末工作18个年头了,我教过的学生达1200余名。”5月2日,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三周年座谈会,保定学院支教毕业生、且末县中学教研室副主任辛忠起说,看到且末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不断进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对当初选择和多年付出无怨无悔,燃烧的青春因教育学生、开创事业、支援边疆而闪光发亮!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向青年朋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总书记的回信深深激励着广大青年。2000年以来,保定学院毕业生有120余人自愿扎根祖国边远地区,为当地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其中,2014年至2016年三年时间有40余人作出这一人生选择。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早在2002年,保定学院便制作了反映毕业生赴西部支教的电视专题片《到西部教书去》,并逐年丰富其内容。每年开学,都要求新生观看。多年来,这项内容已成为该院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0年,保定学院教育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王俊梅观看该片后,当时就萌生了毕业后服务西部的想法。王俊梅品学兼优,2014年毕业之前,她已经在天津一家培训机构实习了两个月,月薪高达8000元。当年的国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之后,王俊梅毫不犹豫地报名选择去西藏。对此,家人表示不理解。她的回答是:“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申请到西藏志愿服务必须接受严格的体检。王俊梅的某项检查指标不符合高原工作要求。王俊梅找到院团委,软磨硬泡请求再做一次体检。被王俊梅的执着所感动,学院破例给她做了第二次体检,结果还是不合格。几天之后,王俊梅仍不死心,又自费做了第三次体检,最终结果还是一样。 在王俊梅最失望的时候,她了解到,我省也有专门针对偏远基层地区的“西部计划”。于是,她立刻提出申请,选择了去易县贫困山区。在那里工作仅一个月时间,由于表现优异,她就被推荐到保定团市委工作。可是,王俊梅一直心系艰苦地区。2015年9月,她考取了特岗教师资格,来到了易县高村镇中学,实现了到基层贫困地区教书的梦想。 在高村镇中学,王俊梅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她不仅课讲得生动精彩,还把学校的各种主题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她。她的能力迅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领导的一致认可。 为更好服务基层,2016年,王俊梅考取了河北大学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但她放不下学生们,只要有空余时间便回到高村镇中学给孩子们上课。为此,她专门花两三万元买了辆二手车,过起了独特的“双城”生活。 目前,王俊梅再有20多天就要当妈妈了。学校领导让她不要再来回跑了,可她说,“我在农村长大,这点苦不算什么。” 既然作出了选择,就要把根扎下来 在保定学院图书馆二楼,有一个名为《红旗的召唤》的展厅,里面陈列着数百幅图片、几十件实物并配有大量文字,生动地展示着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的优秀事迹,每天前来参观的学生络绎不绝。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2015年毕业前夕,生化系学生王淑荣走进展厅,习近平总书记给该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的每句话,都深深地激荡着王淑荣的心。 2015年国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启动,王淑荣背着父母第一时间填了报名表,志愿到新疆工作。一想到女儿要到离家那么远条件又艰苦的地方,父母坚决不同意。但王淑荣千方百计说服了父母。“一个人只有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生命才最有意义,生活也会最快乐。”2015年7月24日,王淑荣怀揣着执着的理想,独自一人来到位于天山南麓巴州焉耆盆地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五团。 大学里,王淑荣学的是生物工程专业。可到了这里,她被分配到团场劳资部门从事文书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毫不搭边,可王淑荣没有任何怨言,愉快地接受了安排。凭着大学平日里打下的文字基础,她很快适应了新工作。不到一个月时间,便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她说:“只要这里需要我,无论干什么我都愿意,并且要干好。” 王淑荣家在黄骅市区,从小没怎么吃过苦,更没接触过农活。可在这里,除了写文字材料,种地栽树也是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每年春季,要到戈壁滩里种树。浇水、挖坑、培土,她样样不含糊;不同季节,要栽种不同作物,葡萄、枸杞、啤酒花,她什么都种过。本来白皙的面庞,现在变得黑瘦黑瘦。今年“五一”期间,王淑荣用手机给父母发了一组自己在田间劳作的照片,父母第一眼几乎没有认出来,惊呼“荣荣,这是你么?”尤其是母亲,当即心疼地哭了。可王淑荣却顽皮地说:“从小没下过地,现在干干农活儿挺有意思,身体也更结实了。” 2016年7月,一年的志愿服务期满,王淑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续签。眼下,第二个服务期又将期满,她准备继续留下。“我越来越喜欢这里了。” 不过,她有了新的打算。团场目前急需食品加工方面的人才。王淑荣在大学所学的生物工程专业正好与之相关。因此,她正准备报考食品加工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这里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既然作出了选择,就要把根扎下来。”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作出业绩,就是最大的孝 怀揣着青春梦想选择志愿服务西部,当地条件的艰苦却超乎了刚刚走出校门的学子们的想象。但是,从2000年至今,他们当中没有一人退缩,在雪域高原、荒凉戈壁、大山深处,用常年的坚守和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青春之歌。 2002年,时年23岁的岳刚从保定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在父亲的支持下,来到西藏海拔4000多米的南木林县教书。初到这里,他最先面对的考验竟是“吃住行”。他们的住处是个有两排土坯房的院落,每间屋子不足5平方米,屋顶是压了泥的树枝和茅草,老鼠是常客。到了雨季,到处漏雨,锅碗瓢盆都拿出来接着。此外,这里物资匮乏,很多日用品都得去日喀则买,由于交通不便,70公里的路程往返至少要两天,横渡雅鲁藏布江还得乘坐渡船。 然而,望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岳刚把种种艰苦抛到了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班上有个叫格桑央吉的女孩,成绩较差,性格内向。岳刚主动找她谈心后,小女孩怯生生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老师,我想读高中、考大学,您帮帮我吧!”岳刚一方面给予她鼓励,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帮她补课,她的成绩很快有了提高。一年后,格桑央吉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高中。 “南木林”藏语的意思是“胜利”。从事教学工作十几年来,岳刚已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南木林县二中副校长,并始终坚持一线教学工作,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许多孩子都考取了大学。他也因此荣获“南木林县优秀共产党员”“日喀则地区优秀教师”“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大大小小的荣誉30多项。 除了寒暑假,岳刚平时根本没时间回易县看望老家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感觉对不起二老。所以不管多忙多累,他总要抽空往家里打个电话。“你是我们的骄傲。西藏需要你,你在那里把书教好了,就是尽了最大的孝。”父母的理解和嘱托,成了岳刚的最大动力。 如今,较早扎根西部的保定学院毕业生已经人到中年。他们当中许多人的父母都年事已高,患有这样那样的疾病,有的甚至已经离世,他们只有用努力奋斗回报父母。“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三八红旗手”“敬业奉献中国好人”……截至目前,保定学院志愿服务西部的毕业生仅全国性荣誉奖项就获得了十几项。 |
关键词:习近平,保定学院,支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