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河北大工匠”张海波: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祖迪 2017-04-27 11:34:5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匠心钻研技术先行

  进入二十一世纪,运行20多年的散粮筒仓设备严重老化、故障频发。此时,秦皇岛港西港搬迁改造工程启动,企业停止对散粮筒仓进行大规模投入和设备更新。公司只能依靠技术革新改造才能维持运转,筒仓面临严峻考验。对此,作为技术副站长的张海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技术设备是现代化港口生产的基础。如果因为设备问题让秦皇岛港丧失一个货类,将会影响港口功能及秦皇岛市城市经济、临港产业发展。张海波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技术创新中,开始了技改创新的新征程。几年下来,张海波带着他的技术团队,把散粮筒仓这套设备从中枢控制系统到运行硬件全部更新了一遍,实现了设备出现故障后不用外请专家、依靠自己力量完全自主维修的目标。

  散粮装车系统是散粮运输的重要设备,其控制系统设计要求火车车皮的停车位置要绝对精准,以确保车皮与电子秤下的粮食溜筒准确对接。但是,由于日方在结构设计和控制程序上出现错误,造成装车系统瘫痪,而需靠人工目测、手动控制拉车器小车进行对车作业。这种与现代化大港极不相符的状况,深深刺痛了张海波。此时,与日方合同已经终止,为避免昂贵费用,张海波在征得领导同意后,决定自己动手修复。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夜以继日,班上干不完下班干,白天干不完晚上干,通读了1000多条只有日文说明的程序,上百次查找、核对、完善、调整、升级集成控制电路和电脑控制程序,终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编制出一套符合秦皇岛港生产实际需求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LC程序,沉睡几年的散粮装车系统恢复了生机。

  已经运行了多年的电子秤,许多功能元件严重老化,导致故障频繁发生。张海波带领技术人员开始攻关。针对美国电子秤数据不全、操作起来难度大的困难,他认真分析、查找出可能导致电子秤故障的12条原因,将每条原因逐个疏通,成功给“洋设备”做了一次大手术,使电子秤的故障率由原来的每月34次降到每月3次。

  一项项技术革新与创造的成功,增添了张海波勇攀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决心。张海波把对企业的忠诚和对劳动的热爱,化作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散粮筒仓内部交换机是从日本进口的设备,装机容量60门,具有三方通话、全局广播、单机广播呼叫等功能,是生产作业中不可或缺的通信系统。由于运行时间长,系统已彻底损坏。公司曾请厂家维修,厂家对设备检查后说,系统太复杂,已无恢复能力,建议更新全套设备,总费用需100多万元。张海波又主动承担重任,没有原理图和布线图就自己翻制,买不到备件就自己动手制作,最终取得了工业交换机系统改造的成功,开创了秦皇岛港散粮筒仓系统完全自主制作的先例。

  2009年,秦皇岛港开始大力发展杂货、集装箱业务,更好地拉动区域经济发展。2011年,秦皇岛港重组整合,成立了新的杂货公司。然而,张海波所在的秦皇岛港西港区已无岸线资源可用,公司决定在11号泊位化肥库作业系统与散粮筒仓作业系统之间增加一条SA3皮带机,使化肥库设备与散粮筒仓设备连接起来。这样,11号泊位的散粮可直接进入筒仓,在没有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散粮泊位和60万吨年通过能力。公司领导经过慎重考虑,把电气改造任务交给了技术超群的张海波。他接到任务后,同技术人员跑现场、定设备型号、研究程序改造方案,连续奋战30多天,实现了两套作业控制系统并网运行,提高了筒仓接卸能力,增强了港口市场竞争力,每年可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2013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秦皇岛市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张海波技能大师工作室。2014年初,工作室承接了公司散粮PLC系统远程控制技术改造任务。在项目改造过程中,张海波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对项目的每一个细节都认真把关、一点不打折扣,同时又大胆创新,不断提出新设想、新方案。最终,他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思路,将集团局域网线引入中控室,工作站既可以访问集团局域网,又可以访问中控室PLC网络,实现了PLC程序查看及故障诊断的远程控制,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PLC远程访问技术投用后,平均降低故障处理时间42小时。张海波用实际行动,让这些老旧设备依然焕发着活力,保证公司每年近200万吨的粮食接卸量。

  品行端德高尚

  张海波成名后,许多企业都争相出高薪来聘请他,但张海波全都拒绝了。“我热爱这份工作,它成就了我的梦想。”张海波忠厚地说。

  维护、排障、抢修、调试、安装……为给设备安全运行保驾护航,张海波每天风雨无阻巡视在散粮站的每个部位。周围的同事告诉记者,“为不影响正常的生产节奏,他经常下班时间或是深夜里,利用作业间隙,加班抢修故障设备”。张海波的妻子还说:“每天早上7点不到,他就匆匆走出家门,晚上也经常很晚回家,不能和我们一起吃饭,照顾孩子都没时间。”

  因工作需要,公司给张海波配发了对讲机,此后,他不论吃饭、睡觉,24小时都开着机,随时关注每个作业进程,有问题及时到现场解决,夜间他听着工友们在现场的交流,及时发现一些故障苗头,随时打电话与工友商量维修事宜;遇到复杂问题,起身就走,有时一个晚上要去现场两、三次,白天还要坚持工作。

  单位的年轻电工和学徒说:”每次我们遇到困难问他,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耐心帮我们解决每一个问题。”张海波还利用工作室,发挥技术优势,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在他的带动下,工作室成员主动开展技术攻关,先后攻克了“散粮内部交换机维修改造”“XC2号卸船机大臂维修改造”等创新技改18项。

  他总结自己多年来的维修知识和经验,按照类别汇编成常规检查、保养和解决突发性故障三大类的设备保养维修手册传授给大家。他还编写各类教材19万多字,组织液压、PLC技术、铣床操作等专项技术培训,在散粮站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

  职工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张海波都爱伸把手、帮一帮。单位一同事在爬山时意外昏迷,被送往医院抢救,每天的医疗费用需要数万元,张海波带头捐款,并亲自去北京探望;他与青龙大石岭乡写字洞村孤儿结成帮扶对象,多次送去钱、物等急需品;业余时间,他还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工友们修理电器5000多件。

  “河北大工匠”张海波,凭着勤奋与钻研、爱心与忠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讲述了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人生故事。

首页  上一页  [1]  [2] 

关键词:河北大工匠,技术创新,技能,钻研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