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从气象角度看雄安新区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余昌 2017-04-26 08:44: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航拍雄安新区大王镇

  编者导读

  雄安新区,千年大计。这一规划于北京西南方向、京津冀核心腹地的国家级新区,究竟拥有怎样的气象条件?“华北明珠”白洋淀当今的水环境又是怎样?《中国气象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度调研并撰文解读。

  白洋淀对气候变暖起遏制作用

  雄安新区地处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可谓四季分明。

  以1981年至2010年的历史数据来看,雄县年平均气温为12.7℃、容城为12.6℃、安新为12.3℃;雄安三县的冬季平均温度为-2.3℃,年平均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超过37℃)为3.2天。“总体来看,雄安新区与北京气候背景类似。而在白洋淀的气候调节作用下,当地冬季不算太冷,夏季高温日数也不算多,气温方面较适宜人们居住生活。”河北省保定市气象台副台长王志超说。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起着改善温湿状况、调节区域气候的重要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就指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

  依据1961年至2016年的监测数据,雄安新区年平均气温正以每十年0.1℃至0.3℃的幅度升高,但气温增幅要低于周边地区。河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婧告诉记者,白洋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当地的变暖趋势。

  而据河北省气象局综合气温、湿度、风速、日照等因素分析得出的气候适宜度显示,每年的3至6月、9至10月,是雄安新区气候最为舒适的时节。

  云水资源开发潜力值得重视

  除了调节气温,白洋淀能否成为雄安新区的“水缸”?

  2017年,北京市人口达到2100多万,年用水量已迫近40亿立方米“大关”。尽管白洋淀的正常蓄水量为4亿立方米,但与建设比肩深圳、浦东的大城市,同时确保城市“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需求,仍有距离。

  从自然降水来看,雄安新区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92.3毫米;雄安三县的历史最大年降水量均在900毫米左右,但都出现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三县年暴雨日数为1.4天,年降雪日数平均为12.6天。王志超说,由于暴雨日数不多,地处平原的雄安新区未来面临的洪涝灾害风险较小;但当地降水并不充足,干旱这一气象灾害的影响更大,譬如北京的平均年降水量为626毫米,就较雄安新区要多。

  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雄安新区年平均降水量正以每十年5至20毫米的趋势减少,而蒸发量则呈现增加趋势。

  一面要建设新区,另一面更要保护白洋淀及其湿地功能,除了人为补水及流域生态修复外,人们显然应当考虑更多“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雄安新区55年来云量呈明显增多趋势,这表明当地云水资源的开发具有较大潜力。但由于航路密集,当前白洋淀地区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难度较大。张婧认为,这一课题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值得更多部门深入研讨。

  新区建设应留意规划通风廊道

  重污染天气防治也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面临的一大考验。据气象部门分析,从1981年至2010年,保定地区大气环境容量持续下降,目前已为河北全省最低。大气环境容量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能维持生态平衡并且不超过人体健康要求的阈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允许排放污染物的总量。这一数值受到气候背景、地形及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而大气环境容量值偏低,表示大气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较差。这意味着,雄安新区出现重污染天气的风险较高。

  张婧说,数据显示,雄安新区大风日数呈逐年减少趋势,每十年大风日数约减少2至5天。一方面,近年来雄安新区沙尘日数显著减少、相对湿度略有减小;另一方面,风速降低便导致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减弱,雾日数增加。

  近年来,随着大气环境治理力度加大,雄县、容城、安新三县的PM2.5年均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雄县的PM2.5浓度从2014年的12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6年的85微克/立方米,容城和安新的这一数据也在2016年降至了86微克/立方米。但北京2016年的PM2.5年均浓度已降到73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气日数也比三县要少。雄安新区要实现“清新明亮”,仍任重道远。

  张婧认为,在气候变化大背景影响华北地区风速的情况下,在规划雄安新区时,就应当格外留意城市盛行风向,提前布局好通风廊道,避免这一新建城市出现大城市中心区域大气流通性较差的“老毛病”。

  此外,经河北气象部门评估,雄安新区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当地可以考虑加强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适当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

  延伸阅读

  引水济淀

  擦亮“华北明珠”

  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内主要由白洋淀等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和3700多条沟壕组成,以水体为主,水域间有苇田、台地、村庄,三者交错相间,素有“华北明珠”美称。

  白洋淀属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白洋淀从北、西、南主要承接萍河、瀑河、槽河、府河、清水河、唐河、孝义河、潴龙河来水,为增加白洋淀水量来源,上世纪70年代从雄县新盖房开挖白沟引河,白沟河水从白沟引河进入白洋淀,所以白洋淀又有九河末梢之称。

  据河北省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程磊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天然来水量陡降,再加上王快、西大洋、安各庄、龙门四大水库的拦截,于1983年出现了干淀,缺水干淀致使白洋淀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变得非常脆弱。

  为了防止白洋淀连年干淀,1981年起,开始给白洋淀补水至今。“引水济淀”已经成为一项决策。

  1981至1999年,从本流域上游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安各庄水库补水8次,共补水2.26亿立方米,年平均补水1.13亿立方米;自2000至2010年,11年间从上游三大水库补水和跨流域引水达16次之多,共补水9.25亿立方米;年平均补水0.90亿立方米。

  其中,2004年2月实施了“引岳济淀”,入淀水量1.59亿立方米;2006年11月实施了第1次“引黄济淀”,工程补水量1.0亿立方米;2008至2012年1月又相继实施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引黄济淀”工程。

  2012年汛期,受“12·7”特大暴雨和洪水入淀影响,白洋淀天然入淀量1.86亿立方米,2013年和2014全年未补水。由于2014年天然入淀水量偏小,淀水位持续下降,为防止干淀,于2015年4至7月,由王快、西大洋水库再次向白洋淀补水0.4亿立方米。

  连续多年的引水济淀,使白洋淀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性保护。特别是“引黄济淀”工程实施后,给白洋淀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白洋淀的水位明显回升,核心区的水质已经达到三类标准,绝迹多年的芡实、白花菜等多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已重现白洋淀,一度大量死亡的野生鱼类也在快速恢复和繁殖,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透露,下一步,雄安新区将加快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这对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无疑是一个福音。()

关键词:气象,雄安新区,白洋淀

责任编辑:刘澜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