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作家赵德平:温暖家庭开启精彩艺术人生
长城网廊坊4月13日讯(记者 孙泽恒)现如今在文艺界,赵德平早己是一个众口皆碑的知名人物,30多年间,他把大厂评剧歌舞团从一个濒临解散的县级剧团办成了全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固定资产达数千万元,年演出收入超千万元。 国家一级编剧赵德平曾担任《嫁不出去的姑娘》、《男妇女主任》等八部影视作品的编剧,创作了《吃饺子》、《夸七爷》、《特殊邀请》等40多个小品,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飞天奖、中国电影百花奖等国家级大奖,一度被称为“赵德平现象”。 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赵德平的妻子孟秀兰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付出,支持着丈夫的事业,使他能够将精力全部投入到事业上,一步步走出了一条精彩纷呈的艺术道路。 1980年,时任民办教师的赵德平接到了上级一项任务,让他为大厂评剧团赶写一部原创剧本,参加全省文艺会演。作为一名业余文艺爱好者,他以大厂县一幕真实的婚姻恋爱悲剧为原型,创作了现代评剧《嫁不出去的姑娘》,竟让大厂评剧团载誉而归,也让赵德平在大厂县文艺界一炮打响。1982年,赵德平被任命为大厂评剧团团长。当时他在老家袁庄村开办了一家医疗器械加工厂,产销两旺,利润丰厚,最红火时每月纯利达3万元。为了一心一意当好团长,赵德平说服妻子,毅然关闭了工厂,变卖了设备,把全部精力都转移到了剧团工作上来。 “只有扑下身子,才能挖出金子。要想打动观众,先要打动自己。”尽管全家己经“农转非”20多年,赵德平先后担任过廊坊市文联主席、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务,但是他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作品也都是农村题材。他在农村承包了20亩地,喜欢与农民一起干活、聊天、串门,搜集农村所发生的新闻趣事,激发创作灵感、积累创作素材。从电影《嫁不出去的姑娘》到《啼笑皆非》、《罪人》、《男妇联主任》,再到舞台剧《水墙》、电视剧《当家的女人》,都有生活原型,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赵德平始终紧扣社会热点和时代节拍,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给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深深吸引着广大观众。2014年,舞台情景剧《赶考路上》被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材在全省巡演。2016年,大型情景歌舞剧《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成为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内容在廊坊市巡演。 在赵德平看来,老伴孟秀兰的身上凝聚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勤劳俭朴,善良正直,恪守妇道,相夫教子。他们之间虽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但妻子几十年来生儿育女、坎坎坷坷、辛辛苦苦了大半生,只懂奉献,那种坚韧与执著正是一种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着实让他感动不已,也为他提供了温暖的港湾。 80年代初,剧团正处于起步阶段,赵德平为了剧团发展几乎很少回家。老伴用柔弱的身躯支撑着这个家,白天务农,晚上又要忙些针线活,4个孩子都还小,只能彼此间相互照应。由于家庭比较困难,孩子有的很早就辍学了,替母亲分忧,帮助母亲忙家务活。平时不管遇到多苦多累的活,孟秀兰都自己一个人扛。 赵德平有一个习惯,他在家从没在饭桌上吃过饭。每到吃饭的时候,他总是端着老伴做的饭在工作间边看资料边吃。有时吃到一半有了创作思路,就放下碗筷工作起来。为了便于夜间创作,他和老伴分屋而睡,在对面老伴屋内安上一个“叫铃”,每当深夜工作身体不适时,他就按下按钮叫老伴倒水拿药。这么多年,老伴一直默默无闻做着贡献,没说过一个“不”字。因为长年的辛苦劳作,赵德平时常会出现疲劳、头晕等症状。为了能正常工作,每天他都吃药维持身体状态。 由于赵德平的无私奉献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他所带领的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巨大成功,先后八次获得中宣部、中组部、文化部奖励,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赵德平本人也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三下乡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
关键词:赵德平,家庭,剧团,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