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读王小波?
生活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而锤炼之后是灰烬还是精华就仁智各异。 ——王小波《黄金时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的诗印证在王小波身上,是再为合适不过了。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猝然离世,距今整整二十周年。这期间,他的书至少被20家出版机构出版,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书店的书架上,长盛不衰;每到他逝世周年,人们自发举办怀念活动;每年都有新的人关注他,阅读他。 当一个作家的作品年复一年地被印刷,被阅读,中间仿佛有一股神秘的东西在来回游动——那是穿透力,那种能够穿透时间和空间的伟大的文化魔力。具有这种魔力的,就将成为经典。 随书附赠王小波写给友人的亲笔信 为了打造王小波作品集,出版方组织了精干的编辑团队,重新阅读,重新编排,重新校对。光校对就进行了五次,将原有作品存在的错字、漏字、不规范的地方,均做了修订和更新。李银河教授提供了所有王小波的已出版作品和未出版的手稿,以及王小波全部的书信和照片。在新版中,《黄金时代》和《沉默的大多数》里均附赠了王小波写给友人的亲笔信,让读者可以更亲切地感受王小波。 在设计方面,编辑们秉着“将经典做成畅销,将畅销做成经典”的理念,启用《百年孤独》《解忧杂货店》的设计团队,采用线条的方式勾勒出符合作品气质的图片作为封面,走前卫和高端的路线,以期吸引更多90后和00后的关注。 本套书分为上下两辑共十三本,上半年出版七本作品,分别是五本小说:《黄金时代》《寻找无双》《革命时期的爱情》《红拂夜奔》《万寿寺》以及两本杂文《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下半年将出版余下的四本小说、一本杂文、一本书信。 李银河对全套书亲自进行了校勘。不夸张地说,这套王小波作品集将是市面上最亮眼、最准确、最有特色的版本。不久之后,这个版本将会“一统天下”。 经典再造启迪当下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让人目不暇接,信息更迭的速度、人们生活的步履都在加快,社会压力与生活压力,使年轻人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重新阅读王小波,发现二十年前他所写下的文字,对今日的年轻人,仍然有着积极的启迪。王小波鼓励大家特立独行,坚持自己的想法,凡事都要叩问一番,不能照单全收;掌握思维的乐趣,独立思考,勇敢打破禁忌和愚昧。王小波甚至把这提到了道德的高度,认为不思考的愚蠢简直是一种邪恶,不让人思考更是罪上加罪。 王小波的同龄人大致都经历过那样一个时代,坚不可摧的高尚信仰,看待事物黑白分明、非好即坏,没有隐私,缺乏对个体价值的重视,基本常识缺失。而王小波誓在与这种“过去的话语”模式一刀两断,他想在颠覆传统话语的同时,来确立一种更加接近生活本原的说话方式。所以让读者常有一种醍醐灌顶、“多年一直在信守着的东西,那么轻易地就被王小波的文字给化解掉了”的感觉。 王小波已经去世二十年了,如今我们重新看他的作品,你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关怀跟现在有什么差别,那时关心的问题到今天有哪些是我们依然要面对的。 李银河与程耳共话王小波 4月11日下午,在王小波去世二十周年纪念日,李银河教授和《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导演程耳就当下年轻人应该怎样读王小波,以“黄金时代的消亡”为题进行了热烈的对谈。 李银河老师怀着深情,给故人的作品深情写序。她写道:“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小波离去竟然已经二十年了。午夜梦回,与他相濡以沫的日子历历在目,就像昨天。……我若与他相见,也会相顾无言泪千行吧。” “小波真是幸运,斯人已去,却留下这些文字,令我们哭,令我们笑,令我们沉思,令我们反省。他的文学成就还是让文学史家去评论吧,我看重的只是他给我带来的当下的快乐。记得不久前翻看《2015》,数度狂笑,几乎引得哮喘旧病复发。 “在中国的文坛上,多有让人昏昏欲睡的文字,让人尴尬无比的文字,让人心境变得猥琐龌龊的文字,而小波的文字像一股清风,为人带来欢乐,带来纯粹,带来哲思。小波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绝对美好、绝对超凡脱俗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有古希腊的哲人在大街上徜徉;有古中国的佳绝人物神采飞扬地在古长安城的空中像大鸟一样掠过;有我们的同龄人在街道工厂听老师傅吟唱令人捧腹的咏叹调;有未来人类在白银时代的惊悚遭遇。小波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它是那么超凡脱俗,又跟我们所处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70后作家、导演程耳,近期以《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电影和小说集,惊艳了无数的文艺青年。这位极有腔调、长于思考的导演,近日重读《黄金时代》——这部王小波最重要的作品,在斯人离世二十周年的首发活动中,如此诠释王小波:“二十多年过去了,王小波先生的小说成功抵御了时间,让人震动与惊喜,他参透到思想,语言与叙事中的自由,他的冷静与深情,他超越时代的价值,最后是他的幽默与荒诞,使他腾空而起,时至今日,仍然俯视着今天的时代。” |
关键词:王小波,读,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