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李保国精神同频共振起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脉搏
4月10日,内丘县岗底村凤凰山上,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长眠之地,四面环绕的苹果树迎来又一个花季。(4月10日《河北日报》) 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58岁的生命停摆,长眠于献出毕生心血的太行山下。一年后的今天,春风又绿太行山。太行巍巍,永远铭记那无数个不倦奔波的日夜;松涛阵阵,深情诉说着对斯人已逝的无限哀思。 一年来,人们没有忘记李保国。“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总书记的铮铮话语言犹在耳。一年来,李保国的故事被一遍又一遍讲述和传唱,李保国的精神被一次又一次重温和学习,越来越多的人沿着他的足迹,踏上他未竟事业的道路。 那是怎样一种饱含深情、植入人心的讲述和传唱? 2016年5月19日,河北省委成立的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团在河北会堂的首次登场,引发轰动。2016年6月12日下午,李保国的故事,在人民大会堂响起。一年间,从黑龙江到江苏,从湖北到陕西,报告团走遍大江南北。 2017年1月18日,河北梆子《李保国》首演好评如潮。自2月5日起,该剧开展基层惠民巡演,连续演出32场,所到之处盛况空前。 一批批优秀出版物应运而生:《大山教授》《幸福播撒太行山》《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画传》《李保国语录》《李保国先进事迹连环画》等接连出版。 一部部影视作品搬上银屏:广播连续剧《太行山上新愚公》、音乐情景剧《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等广受好评。 人们把李保国的故事编写歌曲,写成报告文学,李保国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那是怎样一种深学笃行、震撼心灵的学习和重温? 学习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李保国经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他的手机中有将近九百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有三四百个。他与贫困群众打成一片,人们称他“科技财神”。 学习他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李保国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他将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苦苦钻研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学习他奋发作为的责任意识。李保国立足岗位、履职尽责,面对困难敢于冲,面对挑战主动扛,关键时刻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太行山区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把课堂摆在山间地头,几个馒头一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 学习他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李保国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不但不从企业、农户拿钱,不占一点股份,而且很多时候,下乡往返的路费、请专家前来培训的费用,他都是自掏腰包。35年间,在他的技术支撑下,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那是怎样一种薪火相传、前赴后继的传承和践行? 一年来,李保国留下的8个在研项目进展良好,4个项目完成验收,1项标准获得审定,其中2项分别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李保国关注的红树莓加工项目现已投产上市,其口服液产品成功亮相成都糖酒会; 李保国言传身教的6名硕士、博士生,也在去年顺利毕业。 李保国科研团队30多次到岗底,20多次到南和红树莓基地,20多次到绿岭,10多次到平山葫芦峪,7赴滦县,7到滦平,6赴易县,5到青龙……进行技术指导,累计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他们传承李保国精神,把绿山富民的科技火种遍撒燕赵大地。 时代呼唤千千万万的李保国,在打赢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人们需要对人民“痴”和对事业“钻”的李保国精神。“让山山岭岭绿起来,让父老乡亲富起来”,让我们一起传承李保国的精神,踏上李保国的道路,让李保国精神同频共振起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脉搏,这也是对李保国最大的告慰。(张柏萌) |
关键词:李保国精神,中国梦,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