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愚人”的快乐所为何?

来源: 北京日报  
2017-03-31 16:31:00
分享:

“愚人节”也称万愚节、幽默节,是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的民间节日。它虽然从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但每年4月1日,许多人都愿意以各种方式互相开善意的玩笑。今天本版要说的,是这种“愚人”的玩笑,为何成为一些人心向往之的放松机会。

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谎言”。研究儿童心理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儿童通常在4岁左右就能学会说谎,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对语言能力的掌握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也就是说,说谎是人类后天习得的一种“能力”。当然,也有研究指出,人类的说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无论如何,从研究角度来思考,说谎并非完全是贬义行为,也可能是一种高级生物进化的策略。

“恶作剧”为心灵开启自由日

既然谎言本就存在,一个专门用来“说谎”的节日,为何会令人们期盼呢?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大部分。在日常社会活动中,我们大多用自我或超我进行交际与互动,而潜藏在本我中的猎奇心理和恶作剧心理便被不断压抑。“愚人节”的存在,刚好为这部分心理名正言顺地放了一天假,大家可以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取乐彼此。现今社会竞争剧烈,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心理也承受着普遍的压力,小小的恶作剧便成为缓解压力、调节身心的出口之一。

从心理学上看,人的内心皆有恶作剧的倾向,恶作剧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甚至比一般事件的顺利完成更使人兴奋。在策划恶作剧的过程中,人们的控制欲和成就欲均被激发。与其他情形不同,这种带有“捣蛋”意味的策划,完全出于人的主观意愿,反而比做“有意义的事”更有动力。当恶作剧成功后,随着成就欲和控制欲得到满足,快乐感也就由心而发。

“愚人节”默许的适度恶作剧,如同为心灵开启了自由日,让本我中的自己得到释放,带来愉悦感。

适时释放心中的“小顽童”

我们都曾经是天真无邪的小孩,长大成人后,接受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明白许多事情不能为所欲为。但是,成长并不代表存于人内心深处的童真和狡黠消失。

适度、善意的恶作剧,实际上就是和有趣的人做快乐的事。这种行为,或是说这种幽默的心态,可以释放人们心中的“小顽童”,去重温孩童时代的稚子情怀。

现代社会不知从何时起,把“有趣”当作评价人的高标准之一。一句“余生太短,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更是成为无数人择友甚至择偶的准则。对着有趣的人,话不多说便已心领神会,平淡的生活也会变得妙趣横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常与有趣的“小顽童”众乐乐,快乐的能量会被传递和放大。所谓在团体心理治疗中收获成长便是这个道理。“愚人节”就像是这样一群“小顽童”的大规模团体心理治疗,其间流动着快乐和成长的能量。

古人云:大智若愚。这类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娱人愚己”,却拥有大智慧。他们往往聪明、幽默、独立,对一切新生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对一切突发事件却又有淡然的平常心。常怀愚人之心,不失为“大智”的表现。

原来我们是“不完美”的同伴

你会跟陌生人随便开玩笑吗?当然不会。“愚人”的玩笑实际上是有选择性的,范围限于熟人之间。因为人们会预先在心中划分一个安全范围,认为这部分人是“开得起”玩笑的。

这种相处模式,在无形中帮人们降低了内心对于人性的期望值,让彼此心安理得地面对一个“不完美”的事实。内心独白仿佛就是:“你被恶作剧,因为你不精明;我搞恶作剧,因为我不忠厚。”而正是这种双方的“不完美”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小小的恶作剧传递出的其实是“我们都不完美,谢谢你的包容,我们是同伴”这样的温暖信息。

但需要意识到的是,“愚人”的恶作剧和恶意的谎言有根本上的不同,两者的目的和动机需要区分,尺度和后果也需要预判。如果一个人习惯了无缘无故去欺骗别人,说谎的时间过长或次数过频,以至于对那些被谎言困扰的人造成某种危害时,这样的说谎就是一种病态行为了。

说谎成瘾的人,即使在不需要说谎的情况下仍然有意或习惯性地说谎,有时候是为了中伤别人,看到别人相信谎言时感到沾沾自喜;有的说谎者仅仅是用撒谎来获得变态心理的满足,造成骗人的实际后果,即便屡屡被揭穿仍乐此不疲。如此这般,则需要正当的干预来制止这种行为,尤其是对正在成长期的儿童而言,及时纠正不良心态和做法十分重要。

总之,“愚人”恶作剧的存在,一定要基于相互的包容、理解和关爱。心中“小顽童”的适度、适时释放,通过无伤大雅的玩笑得到包容和互动,传递幽默与快乐,最终使彼此更加贴近,获得心灵的减压和抚慰,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积极的相处之道。

(北京回龙观医院 林中小路)

关键词:愚人,恶作剧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