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埋心中【长城时评】
春风拂面杨柳绿。植树节来临之际,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就如何让经济林与生态林并举、实现生态和经济共赢,让美丽河北再多一些绿色,出策献计。(3月12日《河北日报》) 绿色发展,关乎发展的取向,关乎发展的质量,关乎发展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把绿色发展当成一种责任,并切切实实地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携手张家口承办冬奥会,这些都赋予了河北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责任和使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之路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要真正落实,必须有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作保障。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森林质量提升、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工程试点,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200万亩以上,积累更多生态财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这令人期待,也增强了我们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的信心。 说起植树造林,不得不提塞罕坝机械林场,这个离北京直线距离不足200公里的地方,构成了距京津最近、最关键的一道风沙屏障。勤劳勇敢的塞罕坝人54年躬耕不息,54载绿色接力,硬是在一片荒漠上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打造出资源价值超153亿元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闲度假的天堂”。塞罕坝人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给我们留下了一道怡人的绿色长城,为京津及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我们筑起了一道精神长城,即“牢记使命、绿色发展、科学求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更需要行动来落实。生态是绿色崛起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千千万万个流淌着“塞罕坝精神”血液的英雄。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艰苦奋斗、久久为功,我们当以“塞罕坝精神”为奋进标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执著追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砥砺奋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是要把“绿色+”的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坚持“造林”与“营林”统筹实施,“生态林”与“经济林”同步推进,让百姓尽快富裕,不断感受生态效益的绿色“红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强则国家强。实践证明,植树造林是改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途径,既是生态工程,又是富民工程;绿色发展,是发展大势,也是民生所望。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在“绿”字上下功夫,坚决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才能闯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产业优与区域强”并举共赢的绿色发展道路。 |
关键词:植树节,绿色发展,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