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国内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年:百姓感受看变化

来源: 人民网 作者:马丽娅 赵青 唐玉洁 孙逸桦 2017-02-26 00:09:1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京津冀三地虽然地缘相接,但长期以来,“北京吃不下”“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比喻折射出三地发展失衡的窘境。三年前的今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此后,京津冀三地按照总书记“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的指示,“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使协同发展逐步迈向纵深。

  三年来,京畿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地百姓又从中得到了哪些实惠?近日,人民网记者深入京津冀三地调研采访,看到的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推进,公共服务逐渐均衡化发展,产业升级转移稳步推进……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

  今年38岁的李国用回忆起之前在北京“动批”的打拼岁月,恍如隔世。在北京打拼了11年后,李国用和妻子把商铺搬到了河北沧州东塑明珠商贸城。

  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简称“动批”,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1.3万个服装批发摊位,超过3万从业人员,日均客流量10万人次。如今,像“动批”这样的低端批发市场已明显不适合留在中心城区,搬迁成为它们的必然路径。李国用搬去的商贸城便是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动批”产业承接市场。

  “我老家在沧州市南皮县,所以优先考虑离家近的商贸城,了解到他们的内部环境和优惠条件都不错,就把北京的店面关了,整体搬了过来。”一开始,李国用也有怕客流量不够、怕赔本的担忧,但经过多次沟通,他的心中逐渐有了一本“安心账”,“商贸城对我们商户是前两年免租金、第一年免物业费,加上其他方面的优惠,2年粗算下来能少支出40多万元,这样省下钱来慢慢积累客户人脉也不着急。”

  去年9月,李国用的服装店正式营业,时值销售旺季,最多一天卖出了6000多套女装。生意越来越好的他,有了进一步的想法,“商贸城距京沪高速出入口和高铁站都是3公里,交通便利,内部环境也不错,我计划在这里再要一个店面,把生意继续做大。”

  根据商贸城的优惠政策,李国用还用成本价在附近买了一套房,把在老家的父母和小孩都接到了市里生活,还给孩子选了所好学校就读,“之前在北京就我们夫妻俩生活,现在一家三代人聚在一起,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好事呀!”李国用欣慰地说。

  李国用只是众多得到疏解的商户中的其中一位,3年间,北京累计退出1341家高耗能、高耗水的一般制造企业,350家中心城区商品交易市场调整疏解,2.8万户商户迁往天津、河北。承接地也不是简单地将老市场、老模式复制过来,而是通过规划实现产业升级,最终获得抱团发展的红利。

  “交通一体化”是急先锋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的一体化被认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急先锋”,是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这一点,让家住河北燕郊的王怡感触颇深。2011年,王怡来到北京上班,将家安置在了燕郊。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单程花费2.5小时到达单位,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和北京通州区只有一河之隔,地理位置相当于北京“东七环”的燕郊成为了大批“北漂”的聚集地。大批和王怡一样的北漂青年被称为“跨省上班族”,而“北漂艰辛”则是他们的另一个标签。

  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发展,京冀间快速直达专线已有6条,其中3条通往燕郊,2条通往大厂,1条通往香河,这些线路的开通,推进了京津冀公共交通互联互通。

  王怡们切实感受到了交通发展后带来的变化:通往燕郊的公交车稳步增加,地铁线也随之规划。伴随着交通的发展,燕郊也有了大型商场、超市、连锁商店。“从前一说起上班,大家都往城里走,现在很多人就可以在燕郊上班,燕郊现在就像一个二线城市一样,这样的快速发展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王怡告诉记者。

  现如今,包括燕郊、大厂、香河的“北三县”,渐渐摘掉了“睡城”的帽子,成为了充满活力的围绕着首都的“卫星城”。

  据了解,《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修编方案(2015一2030年)》(于2016年11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明确,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到2020年,与基本实现京津保唐相邻城市1小时交通圈,有效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纵四横一环”为骨架的城际铁路网络,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已覆盖区域内9个城市,包含北京城六区全部地面公交线路(除定制商务公交),北京地区累计发卡1.6万张。在这个基础上,地铁一卡通互联互通预计年底前也可以实现。

  “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发点在民生,落脚点也在民生。宜居的、完善的、便利的生活环境,是每一个老百姓的期待。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使得老百姓最关心的教育、养老、医疗等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能够率先破除地域藩篱,实现协同发展。

  “老师您看,这只笔的外壳是黑色的,笔盖打开后……所以,老师您愿意买我这支笔么?”

  “介绍得可真好!我买了。”

  这是北大附中天津东丽湖学校很常见的一幕,学校原汁原味的复制北大附中已经成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为理解生活、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

  “正是学校的这种教育理念吸引了我。”学生家长王女士说,“没想到在天津也能享受到北京优质教育资源。”

  中新天津生态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这样的学校会越来越多。

  “京津冀地区还组建了基础教育合作联盟,促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科共建和师生交流。”天津市教委主任王璟说。

  在一个跨越区域边界的新平台上,融合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的“大教育圈”正在成型。

  下有小,上有老。教育协同发展了,养老协同也不能落下。

  天津武清区养老护理中心,是京津冀三地协同养老的试点机构。一年前,张奶奶从北京昌平搬到武清养老护理中心。问及为何从北京搬到天津,张奶奶提高了声音:“这里离北京近、费用低、居住环境好,性价比特别高。”从天津市南开区搬过来的刘奶奶也连声说,“住得好吃得好,不用自己做饭,打扫卫生有护工,我们在这儿住着舒心!”

  天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家正建立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以后老人在异地看病可以实现医保即时结算。除此之外,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已经拟制了包括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补贴、困境家庭服务对象入住试点机构补贴政策、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养老服务项目扶持政策、医养结合扶持政策、鼓励试点机构给予老年人入住扶持政策等。这些政策有望今年内实施,让京津冀三地老人异地养老无障碍。

  健康,是人人关注的民生话题;医疗,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探路者”。“跑北京、天津看病的少了,在家门口就诊的多了。”三地的医疗人才和技术自由流动起来,才能切实有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目前,河北260多家2级以上医疗机构与京津达成的医疗卫生合作项目超过400个。

  后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发轫于春天的故事,正在中国版图上激情书写,从顶层设计到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棋局越下越大,从双城联动,到多城联动,京津冀城市群正在崛起。未来,京津冀地区将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在协同发展中共同书写京津冀三地的发展新篇。

关键词:京津冀,三年,百姓,感受

责任编辑:韩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