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对津冀三年投资4150亿元
石家庄新乐市,三元河北工业园用上了世界领先的全自动化生产技术,成为北方地区最先进的奶制品生产基地;沧州经济开发区,北京现代新工厂正成为引领河北高端制造的大型产业基地;唐山曹妃甸区,首钢深度参与建设投资的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内“明星”云集,引导北京产业转移对接…… 京津冀产业协同正从蓝图走向现实。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对津冀的投资三年累计已达4150亿元。 与过去“聚”与“招”的姿态不同,如今的北京,“减”是城市发展词典里极为重要的关键词。 去年全年,北京关停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335家,近四年累计关停1341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1200家的关停目标。疏解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产业,为科技服务、金融、文化等能耗低、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 进退之间,寸土寸金的核心城区将实现高端产业的高效聚集。以总面积10平方公里的中关村西城园为例,按照去年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1600亿元计算,平均每平方公里就可以产生160亿元的财富。而此前,整个动批市场,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产值不过6000万元,还给西直门一带带来交通拥挤、环境嘈杂、治安欠佳等难题。“三年来,北京产业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一般性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开始下降,文化、金融、科技服务业在提升。”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说。 在北京,产业瘦身是破解发展难题、治理“大城市病”的必然选择;在津冀,跨区域产业布局遍地开花,也拉开了整个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幕。 京津冀产业协同,首都国企冲在了最前线。首钢、北汽、金隅、京东方、三元等一批大型国企纷纷布局天津、河北,通过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中关村也将自己的金字招牌和创新创业生态与津冀共享,在天津宝坻及河北保定、秦皇岛、承德等地合作共建的科技园区正取得积极进展。 产业协同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目前北京正会同津冀两地协同办,共同研究制订加强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将以曹妃甸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滨海新区4个战略合作功能区为主体,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园区为支撑,形成集聚和示范作用,推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升级转移。 聚焦“一张图”,展开“一盘棋”,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版图正在加速重构,产业高端化特征日益显著。据统计,京津冀三地三次产业构成已由2014年的5.7∶41.1∶53.2,调整为2015年的5.5∶38.4∶56.1,三地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
关键词:北京,津冀,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