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三周年 北京疏解功能迎来新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北京疏解了功能,能不能继续发展?如何发展?3年过去,北京用扎实的实践回答了这一问题,走出了一条瘦身健体、减量发展、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坚定不移地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北京3年来锲而不舍的追求。北京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北京自身难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让北京破解难题豁然开朗。调整疏解北京的城市功能,关键是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舍过高速度,得更好效益;舍“大而全”,得“高精尖”;舍局部和眼前利益,得京津冀的协同长远发展。 疏解功能促协同,北京“舍”得坚决。3年间,北京累计退出1341家高耗能、高耗水的一般制造企业,350家中心城区商品交易市场调整疏解,2.8万户商户迁往天津、河北。一般性制造企业,研发在北京,制造环节落地在津冀,2015年北京企业在津冀投资额为1642亿元,同2014年相比增长2.5倍;2016年,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的投资认缴额分别为899亿元、1140亿元,分别增长26%、100%。 功能疏解的“减法”,换来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加法”、科技创新的“乘法”。在北京制造业基地亦庄开发区,一般制造企业走了,5G产业、机器人产业、无人驾驶汽车、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来了!面向未来全球科技竞争,布局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昌平科技城,构成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新骨架。 北京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说:“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建设‘高精尖’的经济结构。疏解非首都功能,就是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调结构、转方式,就是腾笼换鸟,就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就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就是更好地履行作为国家首都的职责。” 京津冀联手治理,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逐步缓解,效果初现。 治空气,首都确立2017年末PM2.5平均浓度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治理目标。3年间,京津冀及周边七省区联防联控,2016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空气质量呈现整体持续改善趋势。交通建设,三地协同布局,断头路连通了,大七环建起了,3年间北京市的车辆持续增长,交通拥堵指数却下降了。教育资源疏解,医疗资源出京,人口随着产业走,北京常住人口增长放缓。 3年过去,北京变化深刻:城市的发展路径,从集聚功能求发展,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从迎接挑战,到抢抓机遇;城市发展格局,从中心城区过度集聚,到城市副中心定位明确,建设提速,全市各区呈现协调发展新气象。 |
关键词:京津冀,发展,疏解,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