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传承弘扬贾大山创作精神 推出更多中国气派河北风格精品力作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曹铮 2017-02-20 09:26:4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图为学习贾大山创作精神座谈会现场。焦杨 摄

  2月17日,由省委宣传部、省作协主办的“迎庆党的十九大——学大山写人民出精品”主题创作活动启动式暨学习贾大山创作精神座谈会在省会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作家汇聚一堂,围绕贾大山生平经历、小说创作、文学成就等,从不同角度研讨学习了贾大山坚持为人民写作的实践和精神,激励广大文学工作者传承弘扬贾大山创作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气派、河北风格的精品力作。

  在熟悉的土地上寻找天籁之声

  “贾大山的文学作品劝人向善,他笔下的土地最感动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表示,从贾大山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出他把自己深厚的情感融入到所生活的土地上,融入到农村广阔的田野中去。“贾大山写了那么多的集市田间,作品中的人物有村支书、车把式、鞋店掌柜、卖花的乡下姑娘等,他们的生活就是中国最基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贾大山写的都是让人能够反复回味的场景。他的多部作品都具有时代烙印,把农村的乡愁意识、民俗风情栩栩如生地保留了下来。“他真正热爱自己笔下的人物,了解自己所写的人物。我们随便翻开他的书,就能发现生活的气息。”梁鸿鹰说。

  贾大山作品中的人物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美和善。这些人物很普通,但是这些劳动者脚下有泥土,心中揣着良善质朴。“他们中有的人性格不完善,但是这样一些人恰恰紧贴着大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善意。他们继承着先辈的优秀传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大爱。”在谈到贾大山的写作初衷时,梁鸿鹰表示,贾大山的写作从来都是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他知道自己的写作必须照顾读者,因此他的作品老少皆宜。“他要求自己作品当中生字要少。他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浓浓的中国特色,正因为他从塑造人物入手,在写作过程中揣摩老百姓的喜好,通过对底层小人物所思所想、生活方式的描绘,反映真实的生活。此外,其作品中具有的诙谐幽默底色,往往是从老乡对待贫困生活的态度中捕捉到的灵感。这更体现了他的心胸,他知道善意的力量。这正是贾大山作品在今天依然具有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

  贾大山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独具风格的文学作品,更留下了高山仰止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人品、文品,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谈到与贾大山的交往,《河北文学》原主编肖杰说:“在我们交往的二十多年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是一个最高尚的人。我们要学习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大山长期生活在农村,据我所知,他写的全部作品都来自他的切身经历,没有一篇是凭空编造的。如他的成名作《取经》,就是在参加农田建设时认识了农村的基层干部,从而根据他们的故事写出了这篇作品。贾大山的创作有自己的主见,从不随波逐流,他只想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寻找天籁之声、自然之趣。”

  此外,贾大山的小说总是表现出丰富的道德诗意和高尚的伦理精神。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评论家李建军认为,一个成熟的作家,通常会以诗意的方式抒写人心深处的善念和美好情愫。读贾大山的作品,你会发现,真善美的东西常常和谐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打动人心的强大感染力。批判和反讽是文学的重要品质,也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基本能力。贾大山始终对丑恶的现象保持着反思和批判的态度。但是,他绝不将批判降低为对人物的诋毁和侮辱,而是谑而不虐,在恰当的叙事里,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和之美。

  文学创作须做到“十年磨一剑”

  贾大山是一位秉持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家,他留给我们的启示长久而深远。“作家要杜绝浮躁功利心态,要真正潜下心来搞文学创作。”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王春林表示,经过数十年的文化积淀与文学积累,中国当代文学的确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年来,中国文坛也确实存在着一种浮躁之风。此种浮躁心态的突出表征之一,就是部分作家满足于浮光掠影地撷取现实生活的表象,无法潜入生活的深层,难以给读者有益的精神启示。此外,文学奖项与选刊所造成的文学短视症不容忽视。现在很多作家的创作目标,只是满足于被选刊选载,或者获奖。这样一来,急功近利的思想自然无法避免。在这方面,贾大山的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自然就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的作家应该像贾大山那样,切实做到“板凳须坐十年冷”,做到“十年磨一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来。

  “贾大山的文学创作包含着很有价值的经验,给当下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启示。”李建军表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贾大山进入大众文学阅读视野。“他的作品,我当时读到的并不算多,但留下的印象,却非常深刻和美好。今天,阅读《贾大山文学作品全集》,昨日重现,依然觉得亲切和美好。贾大山具有自觉而成熟的写作意识。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写了80多篇小说,作品的总量并不算大。但是,评价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主要不是根据创作的数量,而是根据作品的质量。贾大山的作品少而精,给人一种朴实而精致、家常而亲切的感觉。”

  王春林认为,作家一定要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开掘。“文学创作、现实生活与想象虚构是三位一体的,只有凭借着现实生活这双强有力的翅膀,文学创作才可能真正地飞翔起来。”

  贾大山从不放纵自己的想象,也从不写虚妄缥缈、言之无物的东西。李建军表示,贾大山与路遥一样,只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写作,这样的写作必然会形成一种朴实亲切的风格。贾大山从不贪大求多。在小说《取经》的创作谈中,他表示宁可用建楼房的材料来建平房,也不用建平房的材料来建楼房。这种镇定而克制的写作态度,很值得现在的作家学习。

  贾大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给肖杰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所写的作品都是字斟句酌,绝无丝毫的马虎,往往写出作品后压在褥子底下一遍一遍修改,从不轻易拿出来发表。他所发表的作品,大都是被编辑‘逼’出来的。他曾说:‘我写作品是劝人向善的,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肮脏东西,昧良心的事坚决不干。’所以,贾大山的作品和他的心灵一样,纯洁干净,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他的稿子都是认真地抄写在稿纸上,蝇头小楷,工整秀气。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创作精雕细琢的态度。”

  循着老一辈优秀作家的脚步讲好河北故事

  “贾大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严谨、精益求精,淡泊名利、一身正气,堪称我省老一辈作家的优秀代表。”省作协副主席、知名作家李春雷表示,我省青年作家要学习贾大山文学创作的本真追求,深入基层生活、扎根人民群众,开展采风创作活动。通过下基层、访群众、问实情,畅通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挖掘文学创作的宝贵素材。学习贾大山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与基层民众建立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结交基层朋友,从百姓生活和基层生产中得素材、讨智慧、寻灵感,奠定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创作基础。学习大山立足地方风情、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呈现出具有家国情怀的现实主义文学力作。要注意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充分研究河北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经济建设、城乡发展等资源,利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和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讲好河北故事,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学习贾大山光明磊落、不媚俗不低俗的高尚品德,牢记作家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面人间世相,铭记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责任,用各种文学形式,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要淡泊名利、心无旁骛、潜心创作,磨砺道德品格,提升精神境界,争做一名德艺双馨的作家,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传世佳作。

  “新春伊始,‘学大山写人民出精品’主题创作活动,犹如华北大平原上荡漾的春风,让河北作家倍感温暖和振奋。”我省青年作家程雪莉回忆道,“记得当年在正定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开始读贾大山的作品,听他的故事,这对我以后走上作家之路和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开始写作后,我也一直沿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之路,投入情感,踏实写作,始终把目光锁定在脚下的土地,抒写着河北大地灿烂的历史传统文化、辉煌的红色革命文化,用自己手中的笔讴歌美丽河北。”

  程雪莉表示,对待文学创作,贾大山就像是精益求精的老工匠。“他的执着坚守,亦稳如大山。他的小说放在褥子底下反复沉淀、修改,以求字字珠玑,使我们深受教育。他真实反映现实,为人民抒写的情怀,同样感染着我们。在贾大山写作精神感召下,我们也行进在踏实努力的写作道路上。今后,我将以感恩之心,学大山,写人民,更加踏实地深入到基层去采撷、去酿造,和基层群众交朋友,抒写河北改革发展的深刻变化和宝贵经验,努力创作出展现人民群众真情实感、记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展示人民群众良好精神风貌、抒发人民群众家国情怀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河北,创作精神,河北风格

责任编辑:李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