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老区“村晚”背后的山村生活之变
元宵节晚上,长治市沁源县山村的村民们演出了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别致“村晚”。 户籍人口440人的沁源县南峪村,这场晚会中登台表演的村民几十人,加上“剧务组”和“道具组”等后勤人员,参与人数几乎接近村里人口的一半。 这已是南峪村的第五届“村晚”了,这些“村晚”中的节目和“村晚”一起,记录着山村的生活巨变。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地区的沁源县,在太岳山东麓,山高沟深,是山西目前为数不多的几个不通高速的地区之一,当地百姓种植一年一熟的玉米。 村里69岁的老人、曾干过20年村支书的刘光明回忆说:“家里的收入全指着地里的产出,地里的活全靠肩上的一根扁担,人拉畜驮,最发愁就是秋收,全家老少齐上阵,还得一两个月。” 山西作为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主要省份之一,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2003年,一共千余亩耕地的南峪村一次性退耕了400多亩。 刘光明的13亩地变成了5亩地,但他并不觉得可惜。“那些山地一年也没有多少产出,现在剩下的五亩都是平地,开始使用机械化收割,一个秋收也就是十来天。”他说。 南峪村现在有1万亩山地,刘光明告诉记者,山上长满了树木和药材,夏天上山剪连翘,一个人一天就能卖100多元。“一个夏天下来,一个劳力光剪连翘就有万把块的收入。” 耕种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休闲方式也发生着变化。2011年,南峪村将所有的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化,同时在村头修建了健身广场。 村头的广场除了在逢年过节中当做舞台外,在平时早就成了村民们晚饭后最重要的“基地”。 村民们说,以前村里农闲时传统的娱乐项目就是“打麻将、耍牌。”但现在,早已从“血战麻将桌”变成了“汗洒广场舞”。 刘光明记得从四五年前,村里逐渐开始时兴起跳广场舞。女人们晚上吃完饭都要去村头小广场上“扭一会”,开始并不习惯的刘光明,现在反倒成了“上场观众”。他说:“农闲功夫越来越多,闹一闹挺好。” 事实上,山西以行政村为单位,通过建设篮球场、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等为主的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在2012年,实现了全省行政村体育场地设施“全覆盖”,2014年,又实现所有乡镇全民健身广场全覆盖。 附着于场地之上的文体活动,极大地扭转了村里的风气,丰富了村民的生活。除了春节、元宵的活动,每年的夏天,乡镇利用以前庙会举办广场舞比赛、村级篮球赛等。 沁源县体育服务中心主任董建岗介绍,目前沁源县14个乡镇,基本上类似的活动,每个乡镇都在搞。全县的广场舞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去年光来自各个乡镇等代表队的演员就有1600多人,观众上万人。 |
关键词:网络媒体走转改,老区,村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