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担当的青年导演”乔乔: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
正在拍摄中的导演乔乔。本人供图 也许你曾在某个媒体看到这么个故事:有一位青年,他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卖掉了房子和车子,四处举债,奔波在长江和黄河之上,拍摄自己热爱且震撼人心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他用心血和汗水完成的影片获得很多重要奖项……他就是青年电影人、“乔乔电影奖”发起人、“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的创始人乔乔。 乔乔,200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作品有“激情三部曲”、“家园三部曲”和中国首部野生动物电影等,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他先后被评为中国财经峰会最佳青年榜样、“美境中国”绿色盛典最佳青年榜样、中国青年领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等称号,被媒体称为“电影苦行僧”和“最有担当的青年导演”。 海拔-16米,涠洲岛,海水里摄制组连续超过12个小时作业。本人供图 一种“另类”的追求:砸锅卖铁拍摄公益电影 乔乔的童年是在山城南召度过的,记忆中一年到头青山碧水,蓝天白云。春天满树杏花,夏天满眼绿色,秋天满坡柿子,冬天漫天霜雪。在幼小的乔乔眼中,他的家乡不是香格里拉却胜似世外桃源。对家乡自然的深沉的挚爱,在他心里慢慢地滋生一种“环保”情愫,也为他用光影保护环境、拯救生态危机播下了种子。 长大后的乔乔在学电影之前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想拿影片来跟这个社会“对话”,那么可以执行这一理念的人唯有导演。 “后来,有幸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期间,我注意到,中国电影诞生100多年来,竟然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动物电影。我觉得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有责任填补这个空白,这个事情必须由我们来干,这是电影人的使命感!”乔乔与记者聊起为什么会走上拍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的道路时说。 这一想法,在2007年乔乔拍摄毕业联合作业之际,“幸运”地变成了现实。因为剧本情景里的“一场大雪”没有找到,乔乔不得不放弃预先的设计,而改拍自然生态环境电影,这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联合作业史上的首创。乔乔也从此走上了拍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之路。 2008年至今,乔乔拍摄的脚步,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这9年的坚持里,由于拍摄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电影,他需要常年驻扎在野外。对于居住在城市里,早已习惯于空调、高铁、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来说,大概很难想象出“野外”意味着怎样的辛苦、挑战与危险:暴露于荒野之中必须直面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自不待言,高原的极寒、湿地的阴冷、沙漠的暴晒、滚烫路面的炙烤、蚊虫叮咬以及随时可能会使他失去生命的来自动物天性的袭击。 “当拍摄过程中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衰落时,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整个生物圈的存亡关乎着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对地球母亲的状况是继续麻木漠视,还是应该对她施救?当是我们每个人不可回避、且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更应是采取行动的时刻!”乔乔说。 “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雪山上,我的手冻得失去知觉,连摄影机开关键都按不动,无奈之下,我朝塑料袋里撒了一泡尿,捧着这泡尿把手焐暖,才拍下影片《长江,长江》开片的一组冰川消融的镜头。”在谈及印象深刻的小故事时乔乔说,“其实,我只不过做了一件别人不愿做的小事。”然而就是这一件“小事”,乔乔坚持了9年,看似轻描淡写的背后,孰知他承受了多少艰辛。 乔乔在海拔5500米、零下31.5度的无人区拍摄。本人供图 一种执着的精神:行走在光影世界的“苦行僧” 拍摄公益纪录影片是“烧钱又赔钱”的苦差事,国内的导演没有人愿意去干,乔乔却有“另类”的人生追求。为了筹措资金,他把北京的房子和车子卖了2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为将纪录影片继续拍摄下去,乔乔不时得去接拍一些广告或商业片,赚了钱就再投入到公益纪录影片的拍摄中。9年来,他花费了上千万元人民币,拍摄积累了2000多小时电影素材。在他租来的一间小屋里,光是用来存储素材的胶片和硬盘,一摞摞从地板堆到天花板。 他一年有200多天转战在全国各地,在人迹罕至的野外工作。在拍摄资金严重不足和拍摄环境极其恶劣的状况下,乔乔和他的团队只能啃烧饼,睡帐篷。为了配合“演员”的生活习性,他常年住在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每天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常常忙到深夜才睡。为拍摄苍鹭的日常活动,他让摄制组两个伙计拉着绳子,把自己吊在黄河岸边几乎垂直的峭壁上,下面是深不可测的黄河水,看着让人胆战心惊。但他冒着酷暑,每次吊着拍一个多小时,上来后躺在滚烫的山坡上累得有气无力。 大部分时候,他要背着100多斤的摄影器材,徒步两个小时到拍摄点。有时需要趟过齐腰深的河水,有时需要“潜伏”草丛中一动不动呆上几个小时,有时把自己包装的像“宇航员”一样工作在极寒的高原。当初他的团队有6个人,3年后只剩下一个助理愿意留在他身边。 乔乔身上留下的多处伤疤,那些都是他这9年来对这件“小事”的坚守的印鉴。我们知道他的理念是“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可是在他身上,我们分明看到这个理念背后的内心坚守——“用生命留住地球的光影”。 2011年夏天,摄制组在黄河滩涂上拍摄,突遇黄河调水调沙,大水来势汹汹,一窝鸟刚孵出两只,还有一只刚刚破壳。当时乔乔和助理背着100多斤的设备匆忙往河边跑。乔乔一边跑,一边想,到底是救不救那窝雏鸟啊?跑了100多米,他实在不忍心,还是冒着生命危险返回去救起了那3只小燕鸥。然后拼命向河边奔跑,此时水已经齐腰深了,他把摄影机举起来,费尽各种周折,才得以上岸。当晚,他在河岸边整晚没睡,借助腋窝的温度小心翼翼地把刚破了一点壳的小鸟给暖了出来。 “凡含泪耕耘,必欢笑收割。”这是乔乔父亲曾为儿子写的赠言,勉励他把环保公益事业做好。未来,在可能的条件下,乔乔决定要把拍摄野生动物电影的事业干到底。他更希望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同行动起来,加入他的“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团队,以实际行动呵护地球家园。 乔乔与他的摄制组风餐露宿。本人供图 一个心灵的呼唤:“我们的家园都去哪了?” 乔乔的“家园三部曲”(《家园》、《迷失的家园》、《地球家园》)是系列环保题材公益微电影,三部影片一脉相承,分别以不同视角、始终如一地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 2012年12月21日,那一天,是传闻甚广的“世界末日”。这天,乔乔的公益微电影《迷失的家园》在网络上悄然发布。这部拍了2000多个小时的素材,为警醒人们曾经被诅咒过的“世界末日”,最终只剪成12分21秒的影片。上传仅一天时间,点击率便超过百万,至少一百家媒体对乔乔以及他的“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摄制组做了大量报道,被马云、王石、任志强等大V微博转发和推荐。 他说:“我想让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用实际行动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也是‘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的终极意义。” 《迷失的家园》这部公益微电影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在这部影片中,以野生动物为主人公,全片没有一句台词、解说和旁白,也没有任何字幕,更没有任何语言和文字说教,他以完美无缺的视觉和镜头,以极具震撼力的事实给人类以警示:拥挤的街道、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以及被虐待的动物……让人们感到窒息和沉重,触动人们从内心深处去反思生态保护之路该何去何从。 “不打扰,不破坏,不摆拍。”乔乔说,他以对野生动物与自然生态环境绝对尊重的视角,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真实地呈现。或许正是这种直接的对话,让观众感受到深深的震撼。 2014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乔乔特意将《地球家园》这部微电影在南方微电影节上首映。在短短4分22秒的影片中,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然后镜头再拉回到繁华拥挤的大都市。曾经的青山碧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到人类肆意破坏生态,污水横流,阴霾笼罩了曾经的蓝天……当人类对环境破坏愈演愈烈之际,《地球家园》发出“家园都去哪儿了”的呼吁,震撼全场。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乔乔拍摄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长江,长江》从93个国家和地区的1245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大会上展映,代表所有生活在我们所深爱的这片东方土地上的同胞,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好声音。 影片没有任何文字语言,却用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都可以理解并且产生共鸣的天然的画面,用光和影震撼了全世界。 第一届“乔乔电影奖”海报。本人供图 一种全新的奖项:最具情怀的“乔乔电影奖” 1895年的12月28日,诞生了世界第一部电影。 2015年12月28日,诞生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电影奖——“乔乔电影奖”。 这个旨在激励电影人创作的电影奖由乔乔自己出资,奖励具有独创精神的短片。无论是否电影专业毕业,无论什么器材设备摄制,均可参加“乔乔电影奖”评选,面向全世界征集纪录、剧情、动画三个类别短片,由国内外资深电影人参与评选,每年每个类别评出一部,12月28日颁奖,奖金1228欧元。 “我之所以选择电影诞生日在母校创立这个奖,是为纪念,更是为致敬。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9年来的电影探索与实践,让我觉得,拍电影实在太难了,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这个奖的奖金虽然不多,但是一种激励。”乔乔如是说。 如果不了解乔乔为了拍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而使自己遭遇的经济压力,也许我们无法理解这句话和“乔乔电影奖”代表着他对电影怎样的执著与深爱。 努力为别人提供电影资助的他其实已是“负债累累”。现在,他只能接一些“短平快”的广告、微电影或者宣传片及电影等工作,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与辛勤劳动换取劳动报酬,一点一滴地为拍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积累资金。 2016年12月28日是世界电影诞生121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11周年纪念日。在此之际,第一届“乔乔电影奖”在北京电影学院盛大开奖。仅一个半月时间,共征集到来自英、法、美、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海内外的纪录、剧情、动画三个类型的短片221部,入围作品29部,入围比例7.6:1。 评审团一致认为,乔乔电影奖虽然是第一届,但参赛影片却来自世界各地,而且水平都非常高。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届“乔乔电影奖”评审团阵容强大,都是来自电影界的大咖:顾问是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俞剑红教授;名誉主席是电影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吴冠平教授;主席是影片《驴得水》的摄影指导,李安导演的御用摄影师,来自台北的林良忠先生。另外7位评委分别是纪录片导演冷冶夫、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海洲、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张丽、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生导师赵斌、青年电影制片厂导演向往、知名影评人陆支羽和来自罗马尼亚的女导演Andreea-Ema Stoian 。 评审团主席林良忠不无感慨:“去年这时候,乔乔跟我说,他要办电影奖,我以为是痴人说梦,没想到他说完之后就积极地办,现在也办成了。从9年前砸锅卖铁拍公益电影,到现在花自己血汗钱办电影奖,导演乔乔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开创了一条非同寻常的‘电影之路’。从第一届乔乔电影奖上,我们看到的这些年轻人的影片,都有一种独立的精神。我希望乔乔电影奖能成为带动年轻人的一种‘乔乔精神’,在非常艰辛的条件下把影片做好,也希望‘乔乔电影奖’越办越好。” 作为一名专业的电影导演,乔乔所拍摄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具有其它生态公益宣传片所难以企及的艺术魅力,我们相信,他的电影情怀以及所做的自然生态环境纪录电影在史册上,会是重要的一笔。(中国青年网记者刘芊芊) 记者手记: 贪婪砸蛋,令人发指;悲催江豚,濒临灭绝;小鸭流泪,感人至深;地球之肾,岌岌可危;营救燕鸥,命悬一线…… 对乔乔来说,这些年来最美好的时刻,既不是手握国际大奖,也不是被同行称赞,而是为了唤起更多人的善念,守候和拍摄的每一分每一秒。 一件“小事”,他坚持了9年,却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他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生态环境,树立了一个“最有担当的青年导演”的标杆。 身为电影苦行僧,心为良知公益人。乔乔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也许当今的互联网不再需要偶像,但一定需要正能量。 对影像的执着,让他付出全部才华;对生命的热爱,让他付出全部精力。卖掉车和房,卖不掉的是执着和热爱;花费千万余元,花不去的是热血和追求。 向专注和专业致敬,向情怀和无私致敬! 呼吁在保护生态环境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希望能看到更多“乔乔”的身影…… |
关键词:中国梦,实践者,微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