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行西藏:一尊佛像卖1.5万 藏族手工艺品如何助力致富
达孜县白纳村雪域手工艺园农民合作社内,摆放着各种未完成的佛像。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一尊18公分高的佛像定价可以达到1.5万元,一年纯收入达七八十万元,成立以来吸纳了7户贫困家庭的待业青年就业。这是记者19日从拉萨达孜县的一家合作社内得到的数据。而对当地1068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来说,像这样有藏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为他们提供了脱贫致富的独特路径。 19日,记者随“冬行西藏”全国网络媒体行采访团来到拉萨市达孜县。该县白纳村雪域手工艺园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念扎告诉记者,这里生产的都是纯手工打造的铜质佛像。 在厂房内,工匠们席地而坐,沿用着传统工艺,一点点敲打着手中的金属。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记者注意到,在这个792.74平方米的厂房内,到处摆放着各种未完成的佛像,工匠们席地而坐,沿用着传统工艺,一点点敲打着手中的金属。最终,这些铜片将被制作成一尊尊鎏金佛像。 念扎说,这尊还未完成的、18公分高的佛像,如果一个人手工制作至少需要一个多月,而其成品的定价可以达到1.5万元。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念扎指着一尊还未完成的、18公分高的佛像告诉记者,如果一个人手工制作这件作品至少需要一个多月,而其成品的定价可以达到1.5万元。如今,合作社一年的纯收入能达到七八十万元。不仅如此,这里制作出的佛像还远销全国各地。 念扎坦言,前来订制手工佛像的订单应接不暇,“有时候甚至要放弃一些上千万的大单子,因为根本忙不过来”。“火热”的经营状况也让这家合作社带动了当地人的就业。 “目前当地有17人在我们这里就业,其中有7人来自于当地的贫困家庭。”事实上,念扎所说的情况在达孜县并不鲜见。记者了解到,在达孜县还有4、5家像这样的民族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像这样有藏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为达孜当地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提供了独特路径。 达孜县雪乡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中展示的成品。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达孜县雪乡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该县第一个民族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这家合作社主要制作布塑羌姆面具、布塑佛像、红珊瑚面具和藏戏服饰等具有藏族传统特色的产品。 相对于打造铜质佛像,制作面具更容易学习。合作社内的工匠告诉记者,一般一年就可以掌握制作面具的技能。因此,合作社允许当地的贫困户在这里边学手艺边做工,每月还会发给在合作社学徒的工匠2500元以内的工资。而一名熟练掌握制作面具技能的工匠每月可以拿到5000元或者以上的工资。 达孜县雪乡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厂房内,工匠正在制作藏族特色的面具。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达孜县扶贫办副主任童晋美还告诉记者,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在这里会转化为贫困户在合作社的股份,这就可以让贫困户每年获得稳定的分红。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连续两年给60户贫困群众分红24万元。此外,2017年这家合作社还将增加20人的用工需求。 童晋美认为,像这样发展具有藏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产业,完全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他说,这样既可以保护当地藏族传统手工艺不失传;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这些产业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 |
关键词:致富,西藏,手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