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开局看信心】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首次实现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全球规模最大的三峡升船机开启通航;首艘国产航母主船体合拢成型……从天空到海洋,从建设到应用,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国迎来新一批重大工程的收获期。这些国之重器在彰显国力的同时,也引领中国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
刷新中国智造新纪录
8月16日凌晨1时4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
“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将为全球数字通信安全带来新希望”“这将在防黑客通信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极有可能取代当今的通信技术”——全球媒体都不吝溢美之词。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重大工程创新领域捷报频传:使用中国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问鼎世界超级计算机冠军;“潜龙二号”4500米自主深潜器成功完成大洋首潜;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圆满完成3个月在轨测试;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首颗1米分辨率雷达遥感卫星“高分三号”成功发射;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客箱船顺利下水………从量的累积到质的飞跃,从模仿追赶到同台竞技,一系列重大工程不断刷新着中国智造的新纪录。
“今年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必将抢占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极大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今年推出的重大工程创新速度明显加快,科技含金量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开启经济增长新动力
“十三五”开局之年,一大批重大工程扬帆起航,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带动产业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将完成2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创造新的发射纪录。重大航天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包括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以及新的制造加工工艺等一批新技术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牵引出多个新的增长点。
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日前实现总装下线,这是我国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不要小看这个飞机,它可以在20秒内一次汲水12吨,实现单次投水救火面积4000多平方米;可以在2米高海浪中实施水面救援,速度为救捞船的十倍以上。“全机共有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近120万个标准件,98%的结构及系统零件由国内供应商提供,90%以上机载成品为国产产品。其未来投入使用后将极大带动相关产业链向高端升级。”中航工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无人车在复杂路况下实现自动驾驶;机器人从工业应用拓展到服务业;物联网从概念走进百姓家庭……随着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代表的新经济兴起,重大工程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打开新思路,寻找突破口,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推进这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既能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有效需求,也能增加有效供给、推动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将有力支撑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
增强人民获得感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重大工程项目极大地推动社会发展、惠及百姓民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郑徐高铁、渝万高铁、青荣城际……“十三五”开局之年,多条高铁线路开通,缩短了地域间距离,成为改变百姓生活的“加速度”;城轨建设迎来高峰期,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重大工程已开工43个项目,规划里程约8600公里;北京新机场“容颜”初绽,建设中的便捷式登机模式、园林式候机体验成为旅客出游的新期待。
我国核能领域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国核能发电量同比上升26.5%。这种能量巨大的清洁能源不仅能为社会带来电力,如今为人类战胜癌症提供了新手段。
重点工程相当多集中在补民生的短板上。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促进就业计划行动、社会关爱行动计划、脱贫攻坚重点工程,以及遍布教育、健康、文化、环保等领域的工程项目都将直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11大类重大工程包已累计完成投资70335亿元,开工48个专项、407个项目。
如果把“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比作一艘巨轮,那么其中的重大工程就是它的引擎,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巨轮朝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