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新闻调查

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为啥这么“神”

来源: 燕赵晚报 作者: 2016-12-05 09:20:2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全世界火了一把。不过这可不是它第一次征服国际友人,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一直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早在2006年,“二十四节气”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从中国“非遗”到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走过了10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你还会背吗?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我们都在感叹古人的智慧,两千多年过去了,二十四节气为啥还这么“神”?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那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产生的?对二十四节气,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对于它是怎么产生的、有多少含义,却未必清楚。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这些划分方法,至今让人叹为观止!尽管古人还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却能敏锐地提出“日至南”和“日至北”的概念。这与我们现代的科学认识,太阳夏至时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时直射南回归线,思路上大为接近。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3天。

  立春: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9日前后,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前后,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前后,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1日前后。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前后,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前后,“处”为结束的意思,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冬季的开始。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阳历,不是阴历

  二十四节气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

  常常有人问,二十四节气是阴历吗,为什么它的一些时间却又同阳历相一致?以今年为例,立冬从11月7日7时47分开始,为阳历时刻;小雪从11月22日5时22分开始,同样为阳历时刻。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张勃说,二十四节气是阳历,不是按阴历制定的。大家提起阳历会把它跟公历画等号,但实际上它是根据太阳变化制定的“太阳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也是阳历的一种,两者吻合度自然很高。

  至于节气的时间点为何如此精确,张勃解释说:“这是按照太阳运行的变化和规律计算出来的。”

  两千多年过去了,二十四节气还适用于今天吗?

  二十四节气取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气候或者物象作为名字或代号,不是指定具体日期。不过节气的划分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进行的,只要太阳系不出现什么奇怪的历史进程,它就不会有太大偏差。而且,结合二十四节气包含的天文学、气象学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在我国黄河流域,绝大多数时候还是相当准确的。你一定听过很多谚语,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这些至今仍然是农耕的重要“风向标”。

  “二十四节气”申遗过程

  “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从2011年就开始了,期间经过12次专家评审会,外国人对这一中国传统历法很好奇。申遗过程历经5年,曾组织12次专家评审会。

  二十四节气的世界非遗申报主要有三个阶段。2011年,中国农业博物馆在文化部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协调下,与中国民俗学会、传承人代表共同商讨将二十四节气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最终达成共识,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申报材料牵头单位,明确各自任务,并开始积极筹备。

  2012到2013年,中国农业博物馆组织相关方为申报材料的编写做准备。2014到2015年,工作组正式开展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该遗产项目的存续、传承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并对二十四节气相关学术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组织召开了12次专家评审会,征询各方意见,经反复修改,于2015年3月完稿并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二十四节气本身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由于各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如何以最合适、最有效的语言把二十四节气全面介绍给全世界非常有难度,特别是中英文申报书的翻译非常有难度。参与翻译的专家、学者,经过漫长的研讨最终定稿。

  该遗产项目列入名录后,将使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同时,有助于在不同的历法传统中,建立对话渠道,以丰富人类的时间经验。

关键词:节气,非遗,古代文明

责任编辑:赵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