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崔文武:以新媒体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新境界

长城网 作者: 2016-11-17 10:42:1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在互联网已经成为时代标识,像空气一样影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形势下,精神文明创建亟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助推,不断提升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一、发展趋势:“互联网+”时代呼唤“互联网+精神文明”

  (一)文明网已成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门户。全国文明办系统普遍建立了文明网,形成了中国文明网联盟网站,借助“一张网”推动形成“一盘棋”,极大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我省文明网作为省文明办的门户网站,也发挥了相应作用:一是交流信息的平台。各地的经验做法、开展活动信息等通过联盟网站展示,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二是内容转化的纽带。联盟网站、联盟微信、微博的开通,及时将文明创建措施、要求等传递到网络空间,高扬了主旋律、搭建了连心桥,促进了创建活动的落地生根,打造了文明新空间。三是品牌打造的窗口。如“河北好人365”“创城进行时”“创城时评”等栏目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培育了一大批热心公益、踊跃参与网络文明创建的网友、评论员队伍,形成了精神文明宣传的裂变效应,多渠道大范围的传播,引导广大网友向上向善。

   (二)微信释放出文明创建的巨大能量。微信具有即时传播的功能,既有“点对面”传播,又有“点对点”“多点对多点”传播,可以把文字、图片、视频、链接可以同时给多人,优势明显、作用斐然,在文明创建中身兼数职。一是创建活动的调度员。各级文明办内部普遍建立了微信群,如省文明办的“文明冀语”群、河北省“文明城市创建群”(入群人数已达到269人),以及石家庄的“省会文明使者团”群等,用于传播交流会议精神、创建做法、活动经验等,迅捷高效,及时准确,简便实用。二是信息传播的广播员。微信既能及时传播图片,也能传播声音,现场感强。2016年4月全省县级文明城市创建任丘会议后,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的文明创建群。此群一诞生就发挥出大喇叭作用,群内交流心得、分享经验、提出问题、反馈工作进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推动落实的督导员。对于存在的问题可以随手拍照片、视频发送群里,督促创建活动落实。比如对于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出现的“几不管”问题进行及时沟通交流,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确保了创建不留死角。四是活动开展的联络员。微信群是天然的朋友圈,也成为志愿者们密切联系的新平台,极大推动了社会志愿服务。如“文明邢台工作群”已成为拥有128名群成员,拥有文明交通、文明电力等各类子群,广泛开展公益广告传播、义务植树、网上祭烈和学好人做好人等各类主题活动。在今年抗洪救灾工作中,邢台市充分利用“志愿云”注册发布系统,第一时间向全市广大志愿者群发信息,全市120家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和49家社会公益团体志愿服务队迅速通过网络签到,参与到抗洪救灾行动中来,及时一有效地开展了抗洪救灾志愿服务。

  (三)新媒体发布“河北好人”形成叠加效应。今年特大暴雨重创河北中南部地区后,我们发挥新媒体优势,使官媒纸媒联动,相互借力发布“河北好人”,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一是用新媒体树典型很真实。省文明办率先在省文明网开展的“河北好人365”栏目中评选抗洪救灾好人,通过微信号每天发布3-5名,现场人物、真实场景、即时声音,让人真信真服,传播了抗洪救灾的正能量,巩固了精神文明阵地,在舆情的疾风暴雨中坚守了阵地。各市、县文明系统的微信微博也及时传播当地涌现出的救灾故事、好人事迹等,与省文明网形成矩阵效应。二是用新媒体讲故事真感人。新媒体聚焦抗洪救灾中的感人故事、美德故事、凡人善举等,用群众喜闻乐见、生动鲜活的“网言网语”进行讲述,融入感情、讲好故事,传播善行,增强了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如讲述洪灾中抗洪夫妻、砸墙救母、千里送子弟兵的故事,打赢了抗洪救灾舆论主动仗。三是用新媒体发评论更动人。“河北好人”评选出来后,网络评论处积极组织评论员撰写评论、心得体会,及时快速引起社会关注。如e观沧海通过对好人好事的评论,引发众多的跟帖和互动,众多评论的发布凝聚了人心,引导了舆论态势。

  (四)自媒体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与微博、微信相比,网络自媒体平台更注重向用户主动推送信息,省去了吸粉、账号推广等繁琐环节,利用自媒体文明创建推广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一是入驻今日头条自媒体。每天在今日头条发布河北好人、创城动态性信息,助推正能量信息广泛传播,让文明创建工作深入人心,提高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二是组织模范人物开微博。在2012年微博兴起之初,组织我省各级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先进人物开设微博,并组成联盟,原创、转发正能量消息,形成矩阵效应。三是培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大V。在网络大V盛行的今天,我们更加注重培育精神文明建设大V。如衡水市文明办主任白国良就是有着16万粉丝的大V,在微博上介绍文明建设情况,对文明创建消息原创或转发,向广大粉丝有力推介了文明创建工作。

  二、存在问题:“互联网+精神文明”滞后“互联网+”发展

  (一)顶层设计互联网思维不够,没有形成全面融合的工作格局。在工作顶层设计中,尚不能把互联网作为顶梁柱来体现。一是互联网思维在《测评体系》中体现不充分。中央文明办设立的《测评体系》把测评重点较多地放在材料审核、实地调查和入户调查中,网络测评局限于查看文明网页的设立、公益广告的传播,利用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文明的工作测评较少或没有。二是一些先进的互联网手段很难运用。如“大数据”分析是非常先进的互联网手段,但文明城市测评中很难借用,也只是依靠检察人员坐公交、骑行、路口监测等方式进行实地考察,远没有调用交通、医疗、教育等“大数据”更科学、更全面。三是省文明办推行的网络文明创建尚未全覆盖。省文明办重视新媒体文明创建工作,河北文明网开设专题专栏宣传文明创建活动、“好人365”、“文明随手拍”、文明评论等工作,然而各市的文明网站工作相对来说较为滞后,没有与省文明办推行的工作共同推出,形成矩阵效应。

  (二)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创建活动少,存在网上网下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文明创建的方式尚不能与之相适应,对精神文明创建形成掣肘。一是注重传统引导,网民参与不够。传统的创建方式倾向于靠单位或系统组织活动,这样既能确保参与人员,也能确保活动质量。而网络创建不同于传统创建,我们搞活动既怕无人参与,又怕有人唱反调。比如传统的道德模范选树活动,一般采用由下级向上级推荐,网民推荐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网友推荐道德模范、争做道德模范的热潮。二是注重资料储备,网络直播不够。河北文明网积累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量资料数据,便于资料查找检索,但对文明创建活动网络直播、访谈等仅限于“河北好人”发布等较少的活动,对于网络盛行的H5、微视频的制作推送较少。三是注重信息传播,平台互动不够。网络讲究跟踪热点,网友的关注在哪里,我们的创建就应该做到哪里;网络讲究讲故事,而我们习惯于讲道理,而我们文明网还没有设互动区,网民无法跟帖,不能形成互动。

  (三)对待网络灰色地带办法不多,网络文明引导的效果不明显。文明创建需要采取有效办法拓展网络红色地带,压缩网络灰色地带,在这方面依然存在办法不多,效果不好的问题。一是把握法律界限不清。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对如何制止网上一些负面的、不文明、不道德的东西法律界限不够明晰,应对机制不够健全,有时放任自流,或被动应对。教育引导广大网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网络运营商切实增强依法文明上网、文明办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工作力度不够。二是引导方式缺乏包容。对网络“灰色”地带,更多的是应该以引导、疏解等方式变为“红色”地带,一些地方或部门不能把网上“灰色”地带很好地与“黑色”地带区别开来,不是针锋相对,就是听之任之,缺少包容式的柔性引导,影响网上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特别是网民中青少年比例大,他们正处在价值观的生成期,更需要耐心引导。三是线上线下缺乏互动。网上问题是网下问题的反应,看似虚拟的网上不文明行为其实在网下有着实际支撑、网络绝不能成为道德沦丧的重灾区,虚拟世界也要明荣知辱。如果网上网下互动不够充分,网络文明于社会文明不能够相互作用,网络文明引导也就缺乏说服力,效果也不会好。

   (四)研究群众网络需求不够,精神文明网络产品不够丰富。上网已经成了生活常态,我们还不能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文明网络产品,来满足网民的道德需求。一是类型单一。精神文明建设覆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然而当前精神文明网络产品仅限于如道德模范评选、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宣传、志愿者日宣传等,而且形式一般是倡议书、评论等,还不够生动活泼。二是渠道狭窄。当前制作的网络产品还没有形成全媒体推送机制,各级文明网推送较多,其他媒体推送较少,尤其是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涉及社会每个人的文明宣传,还不能随时随地借助微信及时送达每个社会个体。三是预制件较少。在把日常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转化成为适合网络推送的预制件方面,研究少储备少,有时现产现卖,不免影响时效,也难以形成声势。

  三、对策建议:以“互联网+精神文明”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一)坚持融合融入,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建设。以新媒体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新境界,必须夯实根基,大力加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建设,否则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积极推进“两微一端”平台建设,努力打造知名微信公众号。微信微博和客户端是目前新媒体发展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做强微信号,增加粉丝量和关注度,更是“互联网+精神文明”的定海神针。

  微信公众号对精神文明热点事件的解读和引导,能够对精神文明热点事件的解读要全面客观、严谨稳妥,能够为网络情绪扶正抑偏,做网络舆论的压舱石。二是推动省主要新闻媒体加快媒体融合步伐,大力发展移动新媒体。媒体融合发展已成新闻传播的基本趋势。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社会舆论相当程度上在中国人的手机上生成。因此大力发展移动新媒体上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新媒体延伸。同时注意维系和发挥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与“自媒体”舆论的偏差形成对冲,要加快媒体融合步伐,在互联网上主动设置议程,推出更多的“暖新闻”,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三是发挥手机传媒作用,使每个人都成为文明创建移动平台。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部传真机、照相机、摄像机,通过论坛、微信、微博都可以为文明行为点赞,也可以对不文明行为曝光。因此,应广开渠道,发动各部门各单位利用手机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吸引广大群众通过手机参与到文明创建中来。同时,要学习外地的先进做法,如“文明日照”微信公众号,把日照文明创建的点滴,用生动的事例、网络的语言进行编辑整理,注重与网友的互动,值得借鉴。

  (二)坚持互联互通,再造文明创建的工作流程。推动新媒体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需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全媒体运行机制。要进一步树立全媒体意识,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把传统媒体的信息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后再通过新媒体传播,建立一条全媒体精神文明产品生产推介流水线。二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省、市、县根据自身的特点可以广泛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网络活动,但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事件上要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对河北文明网推送的重点新闻,各级文明网站要跟进推送,形成矩阵效应;对于市、县文明网站推送的优秀内容,省级文明网站也要适时进行全省推介,形成放大效应。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要深入开展文明网站、微博、微信创建活动,制定测评指标体系,把新媒体开展活动、传播文明风尚的情况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推动精神文明与新媒体实现无缝对接。

  (三)坚持示范示教,培养文明创建融媒体大军。新媒体优势明显、功能强大,要充分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既了解文明创建工作,又具有较高网络宣传能力和水平的融媒体大军。一是加强人才培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那些既懂信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对运用新媒体做文明创建工作比较熟悉、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引进文明办系统,为运用新媒体开展文明创建提供人才保障。通过人才培养,加强开展网络精神文明创建的示范效应。二是完善人才培训。学习和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采取培训班、专题报告会、讲座、现场模拟、远程网络或视频教育等多种方式,帮助各级工作人员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参加培训人员也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起到示范示教效应。如河北文明网定期举办网评员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进行授课,对于如何写好网评,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是加强实践锻炼。文明办系统要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把新媒体作为主要的载体和手段,通过具体的活动锻炼队伍、探索模式,实现创建活动与队伍建设的双提升。

  (四)坚持共建共享,培育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网络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培育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利用新媒体推动精神文明创建的必然要求。一要净化网络空间。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络空间良莠不齐。“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真正把互联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的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二要把文明网建成本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深入开展文明网站、文明公众号等创建活动,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创作、生产更多有吸引力的精神文明产品,打造“文明河北”“善行河北”等主题宣传品牌,充分发挥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积极作用,让主旋律、正能量主导网络文化。三是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也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发出了总号召、吹响了总号角。我们要把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创建水平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用线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支撑线上活动的开展,用线上文明创建成果丰富线下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育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比如石家庄打造了“佳佳”“壮壮”两个动漫形象,网上网下齐发力,给广大市民文明提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来源: 河北日报

关键词:新媒体,精神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李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