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河北好人365】陈俊发:无私奉献建设美丽乡村

长城网 作者: 2016-11-10 09:14:2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俊发思念家乡的欲望越来越强,2012年和老伴回到自己的家乡大名县西付集乡西大江村。回乡后,看到村里文化素质较差,文化氛围落后。怎样改变呢?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奋斗不息,必须为家乡做出点贡献,让老百姓强身健体,弘扬正能量,建设美丽乡村。

  陈俊发,男,1947年5月生,大名县西付集乡西大江村燎原艺术团董事长,邯钢退休干部。退休后一直在河南省南乐县居住。现任西大江燎原艺术团团长。艺术团主要曲目有秧歌、广场舞、现代舞、豫剧、坠子、柳琴、相声、快板、三句半等各种娱乐节目。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俊发思念家乡的欲望越来越强,2012年和老伴回到自己的家乡大名县西付集乡西大江村。回村后,白天在大街上和田间小路散步,晚上和老伴在自家院子里扭扭秧歌、跳跳广场舞、交谊舞。久而久之,心眼里一直有点空落感,总想为家乡做点啥,后来时间长了,邻居都来参加跳舞。陈俊发同志看到此景,喜上心头。他想自己十几岁,从参军转业参加工作,几十年在外,没怎么回过家乡,回乡后,看到村里文化素质较差,文化氛围落后。怎样改变呢?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要想提高文化素质,必须搞好文化生活。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虽到了晚年,也要发挥余光。为改变现状,提高农村文化素质,让老百姓强身健体,弘扬正能量,建设美丽乡村,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奋斗不息,必须为家乡做出点贡献。

  2012年5月开始,组建秧歌队,他自费五仟多元,买了乐器,音响和服装。他和老伴当导师,参加人数越来越多。由当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了现在的一百多人,院子里扭不开,就到过道、大街上,人数猛烈增长。人数多了,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不行。他又投资五万多元,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起一个8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

  2012年10月,西大江秧歌队正式成立,乡党委政府,村支两委都参加了典礼仪式,并发表讲话。随着形势的发展,由秧歌队更名为西大江燎原艺术团。成为了一支组织健全,制度严格,分工明确,团结合作,和谐共处的民间团体。

  通过几年发展,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以前打麻将、串门、打架斗殴的多,现在扭秧歌、跳舞、说唱的多,和谐文明风气溢满全村。同时也受到了省、市、县、乡、村各级的好评,并多次颁发荣誉证书,多次受到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电视台的专题报道和采访。但成绩的背后也挫折不断,在秧歌队成立不久,说闲话的也有很多,“闲着没事干、吃饱撑的、玩花、孩子不好找媳妇啦”等闲言蜚语不绝于耳。但经过做思想工作等多方面努力,目前已完全改变了这种现象,现在打麻将、扑克牌的、串门闲聊乱扯舌的完全没了。有成果必有付出,因长期劳累过度,陈俊发高血压、糖尿病双病齐发,住进了邯钢医院,虽其身在医院,但心却一直在家,一直在秧歌队,胳膊上输着液,手机却不停安排着秧歌队里的工作,还没住到三天,县里安排我们到大名广场扭秧歌演节目“纪念世界人口日大型活动”,液体都没输完,就拔针回家。第二天按时到大名广场参加演出活动,受到县领导和观众的好评。他认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自己富了不忘乡亲。他把老伴的工资都拿出去了,给孙子的钱也没了,难免受到家人的埋怨。但他本着有了钱不能光打自己的算盘,把钱花到有价值的地方的想法。经耐心工作,得到了全家的支持。儿子主动出两万多元,买了10件健身器材。

  几年来,他连续投资,2005年为帮村修街,捐款一万多元,2009年为修与河南交界路,捐款一万多元,2012年秋,买了两台剥玉米皮机,花费四千多元。供村民无偿轮流使用。自建燎原艺术团以来,买乐器服装等道具,每年多次去大名演出花费、车费,也有三万多元。建文化广场投资五万多元,又建高标准“西大江乡村文化活动中心”两层大楼,投资六十多万元,几年来共累计投资八十多万元,他认为这不过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是应该做的。看到取得的成绩,觉得心里很高心,问心无愧,很踏实。比起那些道德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还差的很远。陈俊发同志平时助人为乐,为乡亲办事不需要任何报酬。

  村民们送他美名“帮大哥”,感动了全体村民,都自发的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把“德高望重”的功德匾,挂在了他的大门上。他表示,虽说到了晚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公益事业坚决做到底,无私奉献精神永伴终身。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 河北文明网

关键词:河北好人,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李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