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力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
日前,居民在威县印月湖公园自行车骑行道上健身。近年来,省级园林县城威县坚持城乡统筹一体规划,努力建设高标准园林县城,使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舒适。目前初步形成了绿地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风格特色明显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记者赵永辉摄 核心提示 去年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河北省“三区一基地”(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功能定位,为我省带来了巨大机遇。 当前,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有利于弥补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短板”,与京津共同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方法路径,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试点示范。 设区市市区开始变得“高大上”,县城扩容提质人多了,农村越来越漂亮了……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河北人聊起家乡变化时的新感受。 我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改革创新、全面发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的成效初步显现,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京津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近年来,一次次大手笔的区划调整,为河北城市发展绘就了崭新蓝图。 作为“火车头”的省会石家庄,新增藁城、鹿泉、栾城三个区,进一步拉开了城市框架,努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 古城邯郸新设肥乡区、永年区,城区面积由655.7平方公里扩大至2661.8平方公里,为进一步加快冀中南功能拓展区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保定设立徐水区、清苑区、满城区后,市区人口由119.4万人增加到280.6万人,中心城市承载力得以增强,可以更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事实上,河北调整的不仅是区划,更是视野的拓展和理念的更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河北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为我省带来了巨大机遇。 去年9月23日,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专题研讨班上,省委书记赵克志就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作了专题报告。 河北深刻认识到,在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最大机遇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将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还是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都必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加快步伐、加速转型、补齐短板、实现跨越。 面对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区域发展差距悬殊,特别是河北与京津两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的现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着眼提速和提质双重任务,明确城市功能定位,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 围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目标明确了;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要“提质”,重要节点城市要“扩能”,县城扩容要“攻坚”,美丽乡村建设要有河北特色,任务具体了; 以土筑墙而为城,买卖无人不成市。城市,不仅要做大空间、提升规模,更要以人为核心,让进城新市民留得住、过得好,具体步骤分解了; 随着今年2月《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2020年)》正式出台,河北城乡一体化建设又迈上了新征程。 全面放开城区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实施“村改居”和“三挂钩”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我省大刀阔斧改革户籍制度,扫除进城障碍,让更多农民进得来。 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免费就近入学,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进城农民享受更多公共服务,新市民正在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新型城镇化,新就新在以人为本。 统筹发展,好就好在城乡一体。 而今的燕赵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感受着这样的新与好。 把县城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关键举措,推动县域经济转型、高端、集聚发展 过去提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宽城满族自治县领导有着自己的“烦恼”:一是地处狭长山谷地带,县城建设拉不开架势;二是总人口只有25.8万,能够进城的农民少。 然而看似不占优势的宽城,却走出了一条产城教融合的新路。他们投资5亿元建成了集职教中心、高中和初中于一体的民族教育园区,把3所高中并为一所放在园区,28所初中并为4所放在县城。随着园区及周边配套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一大批项目迅速聚集。如今,县城面积扩大一倍多,县城人口由3万人增加到8万人,全县城镇化率由32%提高到44%。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但长期以来,我省县多县小,县域经济实力总体不高,工业园区多而散、小而弱,近60%的县城人口不足10万人,集聚人口能力较弱。 为破解这些难题,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推动产城教融合,对产业园区、县城建设、教育园区进行科学布局。以转型升级为核心抓好产业强县,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与人口集聚相统一。 把县城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关键举措,《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2020年)》提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生态、体现品位,以推动产城教融合、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整治环境容貌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转型、高端、集聚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总量、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水平。 2015年,我省公布了17个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一年多来,这些地方在投融资机制改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积极成效。 平泉县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6.5亿元实施京沈客专(平泉段)、国道101线城区改线等3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雨污管网80余公里,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进一步提升了县城的品位和承载能力。 威县建成覆盖全县16个乡镇和500多个村的“智慧威县”系统,初步实现电子政务、工业、农业、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数据信息开放共享,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今年,我省启动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城乡规划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容貌治理等8项专项行动同时开展,着力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品质,一个个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呼之欲出。 以转型升级为核心抓好产业强县(市),我省支持每个县(市)集中建设1个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一批年营业收入超十亿元、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脱颖而出。选择100个发展潜力较大的工业园区重点扶持,建设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比进位,县(市)城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 围绕城乡统筹,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农村“短板” 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是块“短板”。目前,全省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但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比重高达1/3。农村还面临着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 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关系,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要求,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富民优先,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积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度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今年“十一”期间,涞水县赵各庄镇计鹿村的张红海,虽然忙得跑断腿,但心里却乐开花。原来,依托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的金字招牌,他家刚开张的农家乐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城里游客,7天纯收入达到一万多元。 张红海的农家乐之所以这么火,得益于我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今年以来,以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举办为契机,我省在涞水、易县、涞源三县新修了206公里风景道,打造了64个旅游专业村,新建了87个旅游项目。一个黄金周的时间,三县旅游总收入超过10亿元。 加快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速构建。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机制初步建立。我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力度,实现财政资金对农村投入稳步增加。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预防网逐步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速向农村延伸。我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民居改造、道路硬化、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等惠民利民工程有效实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积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快建设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现代农业提速发展,农民日子越过越好。我省加快建设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物流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效生态特色现代化农业园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省建成703个千亩以上农业园区,入驻企业2235家,园区总产值达1112亿元,带动农民349.5万人。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51元。 统筹城乡发展,农民的保障待遇有望进一步提高。我省出台《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2017年河北将执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全面完成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整合。这意味着,医保不再分城乡。 |
关键词:城镇化,河北,城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