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呵护儿童健康成长 破解儿童用药之困时不我待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9-28 08:11:1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据报道,由于儿科“缺医少药”,我国每年有约30000名儿童因用药不当陷入无声世界,每年5~14岁孩子死于可预防和可治疗疾病的人数可能多达10万。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为成人的2倍,新生儿高达24.4%,为成人的4倍。现有的3500多种药品中,专供儿童使用的仅60多种。

  “儿童药研发困难重重”让人痛心疾首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药可以乱吃,但话不能乱说”,但是现如今却是,话若说错了没关系,及时改正口误就好。可是这药却千万不能乱吃,因为那是以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的。相信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去药店给孩子买药,说明书上“儿童酌减”之类语焉不详的字眼儿,让人无所适从:如何酌?减多少?儿科医生处方上,往往也是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从而将药物进行“掰半”或者减量作出用药“医嘱”,根本没有一个权威的硬性标准作为参照。

  我国现有药种和专供儿童使用的药种比例悬殊,从而造就了社会公众普遍将儿童当做“小大人”进行估量用药的错误定势,终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以致于给一些家庭都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上述新闻中的小浠诺就是因为被当做了“小大人”进行用药,从而永远地失去了听力。当然,小浠诺只是众多悲剧儿童中的一个,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约30000名儿童因用药不当陷入无声世界。如此骇人听闻的数据,如何不让人痛心疾首?

  儿童并非成人的“缩小版”,其生理特点、药物代谢特点、不良反应耐受性等,均不同于成人,所以用药上不能简单地凭经验“用手掰”,况且分药还可能影响药效。而在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严峻形势背后,是中国儿童“缺医少药”的现实。据调查显示,中国每年10万孩子死于“缺药”。又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的庞大数据。

  破解儿童用药之困刻不容缓

  离不开政府部门有形之手的扶持

  近年,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缓解儿童用药“告急”现象。今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等联合印发《首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明确,清单内包括的药品,其研发申报受到政策鼓励。但从业界反馈来看,如何推进鼓励措施的有效落地,仍考验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儿童用药的供给牵涉到研发、转让、生产、使用、销售等多个环节,这决定了相关的扶持措施也应是全链条式的,任何偏废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效果。此外,还有专家提出,应提高儿童就医的医保报销比例,以此提升药企的利润。

  强调政府扶持和鼓励的必要性,并不意味着政府该大包大揽,而是要站在市场和企业的角度,真正按需给予针对性的帮扶。比如,有些儿童用药的生产卡在审批难上,这就需要简化审批流程;有些是囿于研发成本难以消化,则需要政府在税收等多方面进行“减负”;还有些牵涉到基本的药品制度和专利保护,那么就需要从优化相关行业制度、法规的角度,为药企在儿童用药的生产上解除后顾之忧。总之,只有真正找到了儿童用药市场的“症结”所在,方能做到对症下药。

  亟待国家行动

  如何破解儿童用药之困,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儿童“缺医少药”的现状,已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笔者以为,这不是一个地方、部门所能承载的课题和重任,而是亟待国家行动。首先,国家政策要发力。据悉,儿童药的研发障碍主要是临床试验和研发投入,这需要找到突破口,对症下药。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儿”政策,但是在政策贯彻执行的环节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从企业层面来看,研发儿童药的热情并不高,儿童药的生产厂家也为数寥寥。这说明国家政策带来的产业推动还没有落到实处,需要国家进一步主导,社会各界积极行动,共同携手来稳步推进。

  同时,儿童用药在研发、转让、生产、使用、销售等环节仍然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需要政府给予企业更多的关注,让企业能够更积极地为儿童“量身定制”药物。尤其要针对目前我国儿童药的生产厂家较少,儿童药专用的规格、剂型也比较少,导致很多疾病患儿无药可用,或者成人药儿童用,增加了儿童用药安全的风险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当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药品规章制度,出台儿童用药剂量规格,督促和引导药企推出适用于儿童的药品剂型,让儿童用药趋向科学、健康和安全。

  总之,面对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的严峻困境,再也不能听之任之了。我们期待通过积极的国家行动,而不是只靠少数地方、部门的有限作为,尽快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多专属药物可用、可选,也让我们的医生不再为没有“武器”、缺少“武器”而束手无策。所有相关从业者行动起来,共同破解儿童用药之困,还祖国的“花朵”一个“茁壮成长”的环境。

  救救孩子,行胜于言

  解决儿童“缺药”的问题,不能直接依赖政府,但政府可以通过更合理的政策激励,做好更基础性的工作,来凝聚解决问题的合力。企业缺乏研制儿童药的积极性,也可以说是一种“市场失灵”,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研制儿童药的性价比不够高,那么政府能不能提供帮助,降低企业研制的难度和成本?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是在基础数据方面提供有效支持。

  我们国家多数儿童医院是公立医院,儿童的临床用药数据和儿童不良反应情况,政府相关部门理应有所掌握。如果能建立数据库,并向药企开放,那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前期的调研成本。而且,类似基础的数据工作,不仅对研发药品有帮助,也能够在分析大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类型,减少人为导致的用药悲剧。

  实际上,之前也有一线医生指出,由于我国缺乏具体的儿童用药的规范和指南,医生在开药的时候常常只能靠经验和感觉,家长在喂药的时候则多半靠“手掰”。一些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并不是“缺药”,而是开药、用药过程不规范导致的。如果有更科学的用药规范,那就能避免部分悲剧,并且也能给开发生产儿童药品提供指引。

  其实,对于儿童用药的问题,从2014年出台《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到今年6月出台《首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国家已经在想办法调动企业和市场的力量。但正如相关药企负责人所言,“国家政策带来的产业推动还没有落到实处”。而如果不能推动政策落地,让一线企业尽快感受到研发的便利和动力,其效果便难免打折。

  随时监测政策的效果和落地情况,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分内之责。如果一个政策没有落地的时间表,迟迟不见成效,显然要追问相关部门的责任。此外同样重要的是,在“任务清单”中,要看到政府部门的行动方案和目标,在建立儿童临床用药数据库等层面,政府大有可为的空间。

  (据新华网、中国网、浙江日报、京华时报等综合)

来源: 长城网

关键词:儿童药,研发,规范

责任编辑:张雅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