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24小时即时新闻

车补不能沦为干部福利 “没车补不下乡”已不是借口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9-14 18:17:0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

  “没车补不下乡”不应成为工作常态

  反映某些干部工作作风存在慵懒思想

  毋庸讳言,一些财力吃紧的地方,车补发放可能不尽如人意。若是经常开私家车下乡,这花费的确不菲。但“没车补不下乡”,绝对不应该成为某些干部懒政的借口。下乡多走走看看,掌握乡情民情,这是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没有对基层的了解,怎么去做好本职工作?而某些干部却将车补发放与下乡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反映了某些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利字当头;另一方面反映了某些干部工作作风不端正,不接地气,存在慵懒思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多少县乡干部须等到公车才肯下乡的?他们惯常自己骑车甚至步行,走村入户,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而现在,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某些干部反而慵懒起来,不愿吃苦,不愿奉献,凡事喜欢讲条件,讨价还价,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还有几何?

  “没车补不下乡”,不应成为某些地方的工作常态,应“创造条件下乡,而不是等着条件成熟再下乡”。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干部下乡的督查和考核力度,对于车补没有落实到位的,应加快进度督促落实;车补已经发到干部手里的,应使其“物尽其用”;对于领到车补拒不下乡的干部,可以停发或取消其车补,并予以一定的纪律处分。

  “没车不愿下乡”不只是矫情

  说到底,“没公车不愿下乡”,本质上仍是一种变相的惰政和不作为。要破解之,不能全凭道德性的指责,也不能完全将之当作一种矫情,它需要被更具现实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来回应与纠偏。而公车改革方案公布已近两年,到底落实得怎样了,公职队伍和心态又受到了怎样的“改革熏陶”,不仅需要媒体的基层调查,相关方面更应有一本明白账。

  “没公车就不下乡”的涉事官员背离了本分

  其一,下乡是职责所系,实属本分,有没有公车都应该下乡,岂可讨价还价?正如有学者所称,“在没有公车的年代,老一辈的基层干部不也都坚持下乡吗?”享乐在前,拈轻怕重,为了不干事便生硬找借口,这是对自身职责的背弃。

  其二,一些官员本就不该享受配备公车福利,被拿走公车名正言顺,如果再拿公车说事,消极工作,就属于无理取闹。进而言之,这是对公车改革的阻挠,也是对中央政见的不配合。

  基层事务多、工作繁忙、很辛苦这是事实,但是,如果一名官员动辄以没有公车为由不愿下乡,就是值得立即重视的现象和问题。其实,所谓的“没有公车”,很多时候,只是一些基层官员找到的借口而已。即便公车为他们配备好了,他们就一定会兴致勃勃下乡?未必!“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想下乡,总会有办法,只要有一颗为老百姓服务负责的心,总会突破现有难题尽力下乡的。

  车补当福利的车改后遗症该治了

  建立健全公车租赁配套制度

  破解“把车补当福利”“没公车不愿下乡”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才能收到实效。要建立成熟完善的公车租赁市场,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到公车租赁业务,建立健全公车租赁配套制度,形成适应不同地形和工作需要的租赁车机制,便利机关工作人员外出办公,堵住“没车就不外出办公的嘴”,破解干部返程靠捎的尴尬局面,提高外出办公的效率。

  扬起监督的鞭子

  对那些把车补当成福利的人,拿着车补不下乡,或少下乡,要在工作取得成效与车补领取上相挂钩。对于拿车补不下乡、少下乡的,要相应扣减甚至停发车补,破除“干得越少,赚得越多”的现状。对于那些确实需要经常下乡的干部,车补发放需要考虑实际支出,避免“干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尴尬。

  公车改革还需精细化推进

  以损害行政效能为代价的公车改革绝非改革本意,改革也不应有十全十美的幻想。但对于已经暴露的改革“后遗症”,就必须要在改革的再调整和精细化推进中加以消除。具体而言,基于落实上的复杂性,改革举措是否应该有差异化对待的空间?基于补贴标准与实际公车使用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照行政级别发放的补贴标准是否应该进行更为务实的优化?凡此种种,都应该得到及时的回应。如果说取消公车,考验的是有关方面的改革魄力和勇气,那么,改革如何做到“善始善终”,更关涉的是改革的智慧与平衡术。

  (据光明网、京华时报、荆楚网、红网等综合)

来源: 长城网

关键词:车补,下乡,福利

责任编辑:王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