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引擎”得有后劲【长城时评】
河北环首都地区曾一度因为保护环境而“影响了”经济发展,如今当地百姓却幸福地迎来了“环境福利”——环境优美这一资源优势带来的旅游热,已经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致富引擎”。(9月5日新华社) 河北省当前有310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脱贫攻坚的任务异常严峻。利用贫困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高度契合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旅游发展与乡村建设、扶贫开发协调推进,以旅带农、兴旅富民,这不失为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径。 事实上河北也正是这么做的。旅游扶贫是河北省扶贫的八大工程之一,河北省注重发挥贫困地区生态条件较好、自然景观秀美、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紧紧围绕京津市场做旅游文章,河北的乡村旅游正方兴未艾。全省630多个乡镇、1650多个村、5500家企业开展乡村旅游,从业者达到36万人,可见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拉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 以乡村旅游为“引擎”,贫困群众脱贫有了盼头,这是造福于民的好事。不过贫困地区要彻底脱贫,不只是要有“致富引擎”,而且这个“引擎”还得有后劲。有人可能就会说了,旅游资源是可以重复利用的,靠着旅游吃饭是一辈子的买卖,怎么会没有后劲呢?乍一听是这么个道理,细细思量其实不然。 首先的一点,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优势,但是也极其脆弱。如果在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的力度过猛甚至竭泽而渔,那么对于当地生态的破坏是致命的。试想一下,乡村优美的环境和风光没有了,乡村旅游也就没有了依附,看似细水长流的乡村旅游,一下子就做成了一锤子买卖,贫困群众借旅游脱贫的愿望就会落空。因此,乡村旅游开发一定要合理规划,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不能为了自己有饭吃,却断了子孙后代的粮。 其次的一点,城里人到乡村旅游,不只是看热闹,而是要看门道。乡村旅游如果是一拥而上,而且所包含的项目大同小异,除了感受农村风光,就是吃一吃农家饭,各村之间就可能形成恶性竞争,城里人看多了也就没有了新鲜感,看过一次便没有了再来的愿望,看过了一个地方便没有了再去其他地方的必要。因此,乡村旅游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的开发,有的做采摘游,有的做风光游,有的做民俗游,这样就能够相互补充,让城里人流连忘返。 最后的一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底子薄、基础差、没经验,政府部门必须得搭把手。如果没有通畅的道路,游客就来不了、来的少;如果没有基本的住宿条件,游客就留不住、留不长;如果服务水平不过关,游客就会感知差、有怨言……这些对于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都是阻碍性因素。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搭桥铺路,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对外进行宣传推介,对从业人员加强管理和培训,这样乡村旅游有看点、有卖点、有品质,游客才会趋之若鹜,发展才能永续不断。 找到了乡村旅游这个“致富引擎”,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只有让“引擎”动力足、有后劲,才能确保乡村旅游长久兴旺,才能保障贫困群众脱贫之后不返贫。(高永维) |
关键词:河北,环境,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