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经济快讯

承德市打造京津冀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长城网 作者: 2016-09-04 09:44: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走进承德市平泉县金盛科技有限公司制砖车间,生产线上,筛选矿砂、电脑配料、制压成型——小小的尾矿砂颗粒经过一道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了一块块标准建材砖。这正是承德市点“砂”成金,将尾矿变废为宝的生动写照。

  承德市是矿业大市,高峰时期年产铁精粉6000多万吨,约占河北全省产量的一半。在依靠采矿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尾矿库一度达到833座,数量约占全国的1/17,全省的1/4,而且以年产出量2亿多吨的速度不断增加,累计积存量达到20亿吨以上。数量众多的尾矿库随时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溃坝等危险,成为悬在头顶的重大危险源。

  作为全国12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地区之一,承德如何化解尾矿库险情,并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表示,“要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紧紧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在保护生态、消除隐患的同时,着眼京津冀大市场,推动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多赢。”

  在加强尾矿安全监管和生态治理的同时,承德市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尾矿及其他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尾矿及其他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作推进方案》等文件,明确各单位职责和任务目标,并列入县区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一着不让地走上了由开矿致富——尾矿安全治理——变废为宝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为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承德市强化科技研发力量建设,并大力开展外部技术合作,打造产、学、研、用新模式,研发了一批以尾矿砂为主要原材料的微晶玻璃、透水砖、加气混凝土等先进技术产品。许多产品无论在市场前景、技术指标,还是实用性能等方面均优于同类。承德市相关部门编制的《铁尾矿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还成为河北省的地方标准,是国内第一部关于铁尾矿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的地方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河北省铁尾矿骨料混凝土应用的技术空白。

  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带动了绿色节能建材的推广利用。承德市通过举办尾矿建材产品推介会等形式,积极搭建市场平台,与京津冀大企业集团进行洽谈合作,共同兴建固废综合利用的新墙材生产企业和新型建材产品交易市场。目前,承德已经与北京住建委签订建材供应和使用管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签订了“高强抗震钢筋产品销售框架协议”等12项战略协议,为推动承德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和产品应用开拓了广阔前景。

  与此同时,承德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黏土制品落后产能。到2014年底,全市141家黏土砖生产企业全部关闭。为防止死灰复燃,至2015年6月底,承德市已全部拆除生产设备、拆除烟囱、拆除窑体。承德市还要求各县区严格执行《河北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加强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重点支持以尾矿等固体废物为原料的新型建材生产企业。通过疏堵结合,不断推进尾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一批矿业企业积极转型发展。河北正一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就投资2亿元引进德国一流设备,生产1亿标块新型自保温砌块。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表示,黏土砖窑的拆除和新型建材的推广使用,使得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扩大,未来前景看好。“十二五”期间,承德市共引导新上和转型生产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和项目52个,其中利用尾矿固废的项目36个,绿色环保、质量优异的新型建材产品格局初步显现。

  在承德德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以尾矿砂为主要原材料的透水砖正出厂装车准备运输。该公司销售部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就是这种砖,在北京长安街大修工程招标中一举夺魁,后来又铺上了北京前三门和北苑路等街道。“我们生产的透水砖能够迅速排水,帮助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同时还便于把雨水收集起来重新利用。随着各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产品的市场销路一定会越来越好!”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承德市尾矿综合利用项目总数达到101个,总投资95.8亿元,年利用尾矿5000多万吨,已形成涵盖墙体材料、路面材料、装饰材料、保温材料等十大系列50多种产品,形成了研发、制造、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承德市市长常丽虹说: “京津冀全面禁止使用黏土制品,将为承德市的尾矿新型建材提供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建材产业向新型绿色低碳发展,让新型建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把现存的23亿吨尾矿砂‘吃干榨净’的过程中,全力打造京津冀新型建材及建筑产业化基地。”

来源: 人民日报

关键词:承德,京津冀,产业

责任编辑:刘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