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长征 让千年通道庚续红色传奇
石培云(左)和石耐群向大家展示美丽的侗锦。中国青年网记者吴楚摄 “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勇于担当。”在恭城书院里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印宇鹰这样总结“通道转兵”的精神价值所在。“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需要传承这16个字的精神!” 据印宇鹰介绍,通道县当前的发展也是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传承红色文化,舞活旅游龙头,决胜精准扶贫。“保护好红色圣迹,讲好通道故事,不仅能让老百姓提振精神、凝心聚力,对于发展旅游业也有明显的拉动效果。如今我们这里不仅有在外务工的青年因家乡工作机会增多而返乡创业,也有不少能人大户带领乡亲们奔小康。” 欧瑞凡就是县委书记提到的“能人大户”之一、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记者见到的她,风风火火,说话爽快、做事麻利。 “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美丽的技艺丢失。”凭借这样一个简单的信念,7年前欧瑞凡放弃了县文化局的工作,全心全意倾注在侗锦的保护和传承。 “苎幅参文秀,花技织均匀,蛮乡推髻女,亦有巧手人。”侗锦是中华瑰宝。纯手工的技艺,侗族妇女一代传予一代。 “侗锦很美,但织得很慢,熟练的话,一天也仅仅能织几寸。”欧瑞凡向中国青年网的记者展示一块侗锦桌旗,长度1米7左右,19道大大小小的工序,需要织2个月!然而花纹细密繁复,精巧又质朴的美感,令在场所有记者惊叹不已。 从“侗锦传习所”的创办到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仅花了2年多的时间,如今基地有300多位织女,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69岁的石培云是一位“资深织女”。老太太不会说普通话,只能用侗语表达,靠翻译与记者交流:“原先都是自己用什么就织什么。要用一条手帕啦,就织一条,哪里会想到要去卖……” 石老太太原先靠种些作物、养鸡养鸭换得一些收入,一年大概三四千元钱,而自打加入“侗锦传习所”之后,凭借着精湛的织锦手艺,年收入能达到四万元左右,翻了10倍不止。 85后的石耐群是石培云的侄女儿,一位美丽的侗族姑娘。“从小就看妈妈、姨妈、姑妈们织侗锦,但我不怎么会。长大了,反而觉得这些传统的东西很有意思,也学会了一些。”她如今在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做管理工作,负责从织女手里收货、验货和销售。 “‘呀啰耶’在侗语里的意思就是吉祥如意,类似于藏语里的‘扎西德勒’”,石耐群腼腆一笑。在网上搜索“呀啰耶”会跳出公司的网站,界面素美而有古风,宣传侗锦文化、展示侗锦产品、互联网销售一条龙。 一天仅能织几寸、缓慢而珍贵的传统手艺与风驰电掣的互联网电商相结合,交织出一曲幸福的小康乐章…… |
关键词:长征,走转改,红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