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宝石鉴定证书,其实不太靠谱
原标题:宝石鉴定证书,其实不太靠谱 要说对心脏承受力的考验,能与古玩市场有一比的大概就只有宝石市场了,真假难辨,好坏难分,消费者常有过山车般的购物经历。一般人理解,去买宝石,只要持有国家鉴定证书,就是好东西,其实,所谓证书证的不过是真假,跟好坏没有太大关系。 人民日报的一组报道就揭示了这个存在广泛误解的问题,拿翡翠为例,A货代表是天然的,B代表是经强酸浸蚀和注胶,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C代表则是人工染色的,仅此而已。虽然杜绝了假货问题,但一块翡翠,一点瑕疵就可能千差万别,不是只要翡翠都是值钱的,也不是只要是和田玉都能卖上高价的,和田玉里被拿去腌咸菜的多了去了,一块顽石还说自己是真货呢,从几万到上百万的中高档翡翠到几十块钱的翡翠工艺品,都可以说是自己是A货,大家沿用同一种证明,又怎么能区分好坏? 这个市场不只有以假乱真的问题,更多的是以次充好的问题,几十元几百元的翡翠拿来当几千元几万元的卖,而这些中间层的消费恰恰构成了宝石市场上最大的主体。对于他们而言,没有等级的鉴定书在宝石市场上就如同废纸一张,不但没用,还可能有误导作用,没有鉴定书,消费者还能多打一个心眼,可有了鉴定书,消费者一看,拿出来的都是国家级的鉴定证书,标的也是A货的字样,就以为是个好东西。鉴定书岂不是在帮倒忙? 这也给维权难埋下了伏笔。以假乱真的问题好解决,但以次充好的问题就不那么好解决了。监管部门无从下手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商家卖假货可以罚,真货总不能也罚吧,至于卖多少,商家也完全可以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借口逃避监管,只要不是太离谱的,在标准缺失的条件下,监管部门并没有多少介入的空间。 一个完整的市场,真假是基础,等级才是价值体现。古玩字画市场还有人为因素的存在,确实很难将价格与标准一一对应,但宝石的质量是由先天决定的,它也是能依据客观标准分出个三六九等的,那么监管部门有必要反思一下,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标准迟迟不能建立?这么巨大的一个市场,几乎每个景点都有翡翠出售,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同样的故事,监管部门也没有理由不推动这样一个标准的建立。 一个市场,如果要让消费者来承担真与假好与坏的鉴别责任,这个市场必然跟一个个陷阱联系在一起。消费者的确有擦亮自己眼睛的责任,但再精明的消费者也无法取代专业鉴定的作用。除了少部分专业人士,大多数消费者只有当鱼肉的份。任何一个市场,若是只拼眼力,只玩心跳,必然是不长久的,指望消费者擦亮眼睛,消费者只好敬而远之,用脚投票。其实这才是对市场真正的伤害。 |
关键词:宝石鉴定,靠谱,翡翠,鉴定书,监管部门,A货,消费者,和田玉,注胶,用脚投票 |